共产国际对中共究竟起过多大作用
——读《“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1946年8月,国共两党的军队正在美苏两个大国的势力夹缝中各自施展拳脚,争夺对东北的控制权。全面内战即将展开,共产党能否击败对手、夺取全国政权并无十分胜算。就在此时,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说出了那句后来广为人知的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也正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间地带”的思想:即,在战后美苏之争的国际格局中,中国革命是“中间地带”国家的革命。作者杨奎松的《“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一书,即得名于此。作者认为,“中间地带”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毛泽东因此阐明了中国革命运动在国际格局中的特殊地位,使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打破了从属于美苏关系的定式,走上了独立自主的成功之路。杨奎松是党史研究名家,《“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虽说是一本旧作的修订本,但作者很看重这本“少作”,把它作为自己的代表作之一。
对于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我们知道得并不少,却又似乎知道得很少: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到国共合作、北伐与“四·一二”政变;从南昌起义、井冈山的斗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西安事变到皖南事变;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当我们把这些史实置于国际大背景下看时,本来就不简单的历史,就显得更加复杂。
1920年~1922年间,中国至少出现过七个自称是共产主义的组织或政党。但只有由苏俄提供经费、陈独秀等人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存活下来。不过,这个主要由知识分子、学生组成的政党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理论,中国只有200多万产业工人,这么少的工人怎样进行革命?在中共六大上,莫斯科曾为此动手术似的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使其一半成员为工人成分。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始终存在;共产国际对中共提供的经费支持政策指导,也始终贯穿于后者的曲折发展之中。博古承担起中共中央的领导之责,并不能服众,但因为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承认,仍然具有权威性。毛泽东与张国焘的斗争,也得益于在陕北与共产国际重新取得了联系,从而确立了中央的“正统”地位。共产国际最后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对中共从组织干预内部事务,就是在王明与毛泽东的争论中明确应以毛泽东同志为首。
这本讲述“成功之道”的书,特别讲到了中共从最初对“苏维埃”的模仿到最终放弃的过程。作者指出,广州起义是最像“十月革命”的一次城市起义,并且也打出了“苏维埃”的旗帜。在这里,它不是一个俄文名词,而是一个成功的革命范式。按照共产国际的政策思路,中国共产党1931年在毛泽东等人好不容易开创的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但这个依照苏维埃式的革命方针行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只存在了1070天,其结果是战略转移—长征。到了陕北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从“工农苏维埃”改称“人民苏维埃”。而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形成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便彻底放弃了“苏维埃”模式。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得益于国际大背景,也同时受制于国际大背景。特别是受到共产国际的政策影响。从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作者提问似的一连串假设:如果和中国毗邻的不是苏联而是美国,如果1937年日本没有全面入侵中国,如果战后苏联没有出兵中国东北,或美苏之间没有走向敌对的冷战……
作为历史研究者,作者当然知道,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看的只是“事在人为”的必然。刘亚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