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北京两会上,人大代表、中央歌剧院马梅发言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唱歌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如果这样大家都去西单唱歌好了,别去学校学习了。
西单女孩(资料图)
春晚主要是娱乐而非艺术
陈莉(北京 教师)
实际上,没上过春晚,但受到老百姓喜爱,大红大紫的艺人,不少。上过春晚,但最终没火、没红起来,甚至不受群众喜爱的艺人也不少。从这点来说,上不上春晚,并不决定一切,并不能代表什么。
尽管“西单女孩”有可能登上春晚,但全国如她一样打拼的“地铁”女孩、男孩有多少,这样的数字谁统计过?他们中真正“成功”的比例又有多大?难道我们的社会,就包容不了一个草根,就包容不了他们中间的一两个“幸运者”?
更何况,群众喜欢他们,在过节的时候让他们出来为大家奉献个热闹和好心情,迎合一下大众需要,有何不可?
春晚其实就是一个特殊时期、场合的娱乐晚会,可以被重视,但不该被无限重视,更不可能被当成是否“成功”的试金石,也不应该被视为春晚艺术的评判标准的展示平台。
一旦春晚全是高雅艺术、阳春白雪,或许会有许多人会在除夕选择去地铁、酒吧听唱,或者转换频道,也不会被“大气”、脱离生活地气的春晚所愉悦。
从事艺术与体制无关
田斌锋(安徽 公务员)
西单女孩(资料图)
春晚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舞台,没有谁规定只有艺术家才能在春晚上表演节目,平民百姓也可以上去露脸,只要他有水平和能力。
马梅把艺术分成了三六九等,把搞艺术的人也分成了三六九等,在她的心里,只有在正规的艺术学校学习的、在国家正规艺术团体工作的、受到国家认可的才是真正搞艺术的,否则就是根子不正,“血统”不纯,就是走捷径。这是对从事艺术工作的普通人的侮辱。
酸葡萄心理
王理(哈尔滨 职员)
从马梅的话里可以感受到,有一股子醋劲。而且,透出一种自怜与怨艾,好像导演看走了眼。其实,春晚为西单地铁的女孩敞开了大门,符合开门办春晚的说法,就像以前阿宝上春晚《吉祥三宝》上春晚一样,给“草根艺人”一个平台。而春晚也没有规定,“下里巴人”不准上春晚。
马梅不服气,实际上是把上春晚看得很重要。其实上春晚也好,不上春晚也罢,在春晚的“名利场”争名逐利的这种心态,还是不要为好。
不要只看人家的光鲜
关东客(沈阳 军官)
西单女孩上了春晚,这是她的光荣,也是她的幸运。然而马梅代表恐怕只看到了西单女孩成名的风光,却忽视了西单女孩奋斗的艰辛。与那些身在象牙塔中养尊处优的艺校学生相比,西单女孩走的其实并非捷径,而是一条更曲折的路。艺校的学生们可以通过考试一路高歌猛进,而西单女孩却只能在地铁口下默默奋斗,最终百炼成钢。艺校的路和西单女孩的路,哪一条才是捷径?
正规军为什么败给草根
傅万夫(辽宁 媒体人)
我听过西单女孩的歌曲,说实话,如果她不是在地铁通道里唱歌,不是寄托了公众那么多的辛酸与无奈,她的歌曲并没有出奇的地方。但正是因为人家有一个能够反映很多人心声的前提,让所谓的专业艺术变得寒酸。有生活,能够表现和还原生活,甚至升华生活,才是西单女孩能够走上春晚舞台的真正原因。
我认为,西单女孩以及旭日阳刚这些草根歌手能够走上春晚舞台,就是那些专业文艺工作者对生活理解不透彻,对生活表达不透析,对生活关注不透明所导致的。马代表不要嫉妒羡慕恨那些草根歌手,而应该反思,她所代表的真正艺术工作者为啥败给了草根。
草根上春晚还是太少
陈尧(云南 职员)
春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作为全体华人的一道饕餮大餐,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舞台,草根群众理应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是为了寻求共鸣,还是为了真实还原艺术的本来面目,充分展示各阶层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而西单女孩,不过是亿万草根群众的一个代表。在这个意义上,春晚上的“西单女孩”不是多了,而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