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红军将领啥时开始真正“服”毛泽东

发布时间:2011-01-26 07:2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四渡赤水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天才杰作

  党史界、军史界对四渡赤水这个战例研讨的相当深入,论著发表了不少,我没有什么新话,也不想单纯从学理上去进行概念的推演,只想讲点个人的认识过程。我在做研究生时,看了报刊发表的萧华同志的《长征组歌》。特别是《东方红》影片中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演唱,使当时的年轻人都很感动。许多人都能哼上几句:“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唱它,能提精气神,有热血在沸腾之感。那时,对歌词写的“四渡赤水出奇兵”,“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内涵,没有具体感受,还怀疑这段歌词为文学夸张,是否在制造“个人崇拜”。

  真正对“四渡赤水出奇兵”,“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从心底里感到佩服,还是在我2003年走长征路,对这段历史作了实地考察之后。因为,中央红军是从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开始的。我既到了红军突破一、二、三、四道封锁线的作战现场,也考察了红军在土城、元厚场、九溪口、太平渡、二郎滩、茅台等6个渡口四过赤水的情况。前者是发生在遵义会议以前,后者是在遵义会议以后。这就使我很自然地要对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前堵后追的情况进行比较。蒋介石对中央红军的“围歼”计划,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最重要的各有上述四次。而这对我们党和红军来说,两种领导,两个指导思想,最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

  遵义会议前,李德、博古搞主观主义和机械论,不从战事变化的实际出发,顽固地坚持原定的转移路线及目标,实行单纯的军事退却和大搬家的甬道式行军,缓慢前进,被国民党军队追着打、堵着打,使红军进入第四道封锁线时非常被动。湘江一战,红军遭受了建军以来最惨重的损失,折损3万多指战员。这就是“惨烈的代价”。所以我写《长征行》,称之为“惨烈的湘江之战”。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参与中央决策。毛泽东很擅长农民运动,深知在中国干革命,离开了农民将一事无成,农民战争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基石。经过井冈山斗争,他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的战争。后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中央红军所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毛泽东实际上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

  同是一只红军队伍,但在遵义会议前后却是完全两样的精神状态。同是面对蒋介石追堵围歼,在遵义会议前后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应对方略。毛泽东从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硬碰硬”,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既要大踏步前进,也要大踏步后退,调动敌人,机动作战,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兵不厌诈,声东击西,忽东忽西,出敌不意。“四渡赤水”就是这些战术灵活运用的天才之作。遵义大捷,是红军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被红军牵着牛鼻子走,往往相对反向而行,甚至“主动”给红军让道,被红军甩下三五天路程,从而,充分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神秘地跳出了敌军的合击圈。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尽管因其战略战术与《孙子兵法》相同而受到讥讽,但这时的他却还没有诵读《孙子兵法》。然而,《孙子兵法》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却为他无师自通。

  经过实地考察长征路之后,我有了一点感悟:凡大军事家,无论是否读过兵书,都懂“兵无常势”之道。因为世界之大“理”、大“道”,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国别不同、语言不同,对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完全相同的道理。毛泽东对陈毅讲,四渡赤水是他一生的“得意之笔”,就在于他将《孙子兵法》用活了,展现了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天才,可称为《孙子兵法》的现代版,或者说是解读《孙子兵法》的绝妙战例。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