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婚姻怎样成了一件“马甲”

发布时间:2011-01-24 07:35  来源:钱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在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神圣”的,离婚是“难听”的,为追求爱情而离婚,是伤风败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思想解放运动开始破冰的年代,传统的婚姻观遭到了质疑与挑战,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争议的“成果”之一,是恩格斯关于婚姻的一句名言,即“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稍后因同样原因“出名”的小说是《懒得离婚》(作者谌容,演员梁天的母亲),写一对无爱的夫妻,在社会偏见和各种现实问题的限制面前,只能维持着无爱的婚姻。小说被选入《新华文摘》,可见其影响力。

婚姻的“神圣”外衣,至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没被丢弃,离婚对当事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可以全然不忌讳周围“舆论”的事情。

但是,二十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婚姻的“神圣性”已经土崩瓦解,被“工具性”所替代。据《法制日报》报道,随着各项楼市调控政策如二套房首付提高、三套房全面停贷、提高按揭利率、“限购令”的出台,民众为买房而规避政策,各种手段也应运而生,假离婚者增多,由假离婚引发的诉讼,已成为基层法院一大受案类型。

假离婚并非新创意,只是于今为烈。此前,旧房拆迁、孩子入学,更早的福利房分配,都曾在各地引发假离婚。“神圣”的婚姻,成了一件用来套取利益或规避损失的“马甲”,穿上或脱下,已经和羞耻心、羞耻感无关,仅仅跟房子或别的什么实物、实利有关。

延续几千年的婚姻“神圣性”,为什么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击破这“神圣性”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一言以蔽之:以政绩为最高诉求的执政行为。以“房子”为例,当房地产成为GDP最便捷、最肥沃的源泉时,各种政策措施都向其倾斜,比如“土地财政”,比如少建、慢建保障房,以一种竭泽而渔的方式,把各种资金引向楼市,给其他产业的发展、民生需求造成困难,为买房而“假离婚”,仅仅是“政绩精子”受孕所形成的怪胎之一。

这种执政模式,在微观层面也不乏其例:需要你为“教育政绩”、“民生政绩”贴金的时候,民工子弟学校就是“先进”,让你上台领奖,看中你这块地的时候,你就是“非法”的,是“取缔”对象。要树创业典型时,唐福珍夫妇风光一时,有违章建筑也放你一马,要强拆时,“创业典型”不管用了。这种以GDP为诉求,以权力为主导的执政行为,一定是短视的,出尔反尔的,法律往往是缺席的。缺乏起码的诚信,让民众无所适从。

再看“假离婚”人群,无论其钱多钱少,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没有公权力可以私用,只有把“婚姻”当作一种资源来用,有公权力的人,不但不需要离婚就能分到超过居住需要的房子,还可以把手伸到市场里取得“房票”牟利——所谓的“市场经济”,其“特色”就是缺乏法制规范,给了权力充分施展能量的空间。

社会德性的培育,首先需要执政者、执政行为的诚信、恒定为示范与引导,以此鼓励、培育民间的道德土壤。当“公平”这一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时,富人也是没有安全感的,只有拼命增加财富来自求保障,这时,什么婚姻的“神圣”,什么羞耻心,等等,都顾不上了——婚姻就是这样沦为一件“马甲”的。三十年改革,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精神信仰建设,没有道德底线,各种荒唐现象就层出不穷。

现在来回想那个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标志的年代,恍兮惚兮如前朝旧事,近乎“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社会确实是发展了,但是“发展”就一定是进步——人的进步——吗?把婚姻“发展”成“马甲”后,“人”,将向何处发展?

“丈母娘抬高房价”的年代,实际上已经把恩格斯名言改成了“没有房子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但是,“房子”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的道德尺度吗?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道德文化就这样轻易地被瓦解之后,十几亿人口还能以什么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我们的道德出路究竟在哪里?即使有一天每一个家庭都有了足够面积的住房,何处是安放内心的处所?(戎国强)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