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前有市民向北京市财政局申请公开北京市公车数量一事,在北京市的人代会上,该市财政局几名官员均表示会对公务车数量进行公开。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表示,公车数量很少,肯定低于公众的想象。第一次公开后,公车数量有望年年公布。(1月18日《新京报》)
对于北京“公车零增长”的治堵举措,网上曾一片叫好声。公车支出源自纳税人,要治理拥堵,不仅需要“公车零增长”;倘若要进行车辆限制,恐怕也应首先限制公车。
然而,去年底,对于公车的数量,北京市的相关部门却纷纷表示“敏感”。不公布公车数量,公众监督无从谈起,“公车零增长”很容易成为空口白条。其他如公车私用等问题,恐怕就更难监督了。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回复民革中央的提案称,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民革中央的提案指出了公务用车制度的四大“罪状”: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公车使用效率低,浪费惊人……
民革中央认为的公车改革优化方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这些内容若能为发改委“吸收借鉴”,公车改革无疑大有可为;而要实现这些方案,公开信息与接受监督,无疑都是必要的前提。
公车治理之所以难,问题就出在公众监督难。比如参照学者孙立平的相关反腐意见,作为反腐的重要一环,公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无疑也需要社会介入。要想真正破除公车腐败,一方面,要使政府预算与实际支出公开透明,接受纳税人的质询;另一方面,要使普通民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体制改革,使人大代表们真正对选民负责。
是的,没有一些釜底抽薪之举,公车改革只会越改越难,交通拥堵只会越治越堵。不妨就从公布公车数量开始吧。(刘义昆 原题:“低于公众想象”的公车数量更应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