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工人在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华泾地区的首批市级统筹公租房建设工地进行施工扫尾工作。
去年一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我国解决了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1月7日《中国之声》)
如果说过去五年是保障房建设进展迅猛的五年,那么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今年则是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加速的一年,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高达1000万套。有论者乐观地称,目前,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为主要形式,“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日趋清晰。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固然值得期待,但仍需厘清几个命题。
如何确保租房者的尊严?不少人尽管收入不高,但仍然东拼西凑,举全家之力付首付,原因正在于买房子能保有尊严,还能享受到市民待遇,因为不少城市推行“无住房、没户口”的政策,即只有买了房子才有户口,有户口才能享受到与其他市民一样的待遇,孩子在城市里就学才便捷些,如果这些人响应号召,不再买房而是租房住,那么他们能享受到市民待遇吗?
如何保证廉租房、公租房的质量?据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报道,一位北京房地产开发商告诉记者,“不敢说30%,全市范围内至少也有10%的保障房是存在质量问题的。”可资佐证的是,2009年北京的首个限价房项目———西三旗瑞旗家园,被指阳台墙体酥脆,混凝土质量不合格,被网友戏称为“墙脆脆”。
如何让外地人租到房?去年12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新开工建设住房中,保障性住房将占60%,公租房将占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将为其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和外地来京务工人员提供公共租赁住房。这被媒体解读为“公租房首向外地人放开”,但是北京如此,不代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公租房尽快向外地户籍人口开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制度设计。
如何保证保障房建设?去年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保障性住房、棚户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但是,很显然不少地方不愿意把用地投入到保障房建设上,因为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房是一个“赔钱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