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有风险,游戏须谨慎。专家们感叹,这世道真是人心不古、世道浇漓,婚姻这么神圣的事儿都能沦为工具——但普通人家过日子,谁会没事儿玩“假离婚”?某专业房产网站曾推出一个“为买房子假离婚,你愿意吗”的网络调查问卷,结果有64%的网友说“可以试一试”。“婚姻诚可贵,房子价更高”,离婚虽然有风险,但如果居无定所,“蜗居”的命运终究安放不下安然的爱情。
这世界本没有风起云涌的“假离婚”,但稀奇古怪的政策多了,“假离婚”也终于成为穷人在资源配置问题上的私力救济之一。在经济理性面前,抽象的道德批判都是“浮云”:既然企业可以光明正大地研究“合理避税”,作为经济实体的家庭,为什么不能在合法的范围内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人说“假离婚”是个道德问题,有人说“假离婚”是个法律问题,但说到底,“假离婚”其实是个经济问题。房价在土地财政的盛宴下一路飞涨,于是有了以家庭为调控单位的“限购令”,再于是有了聪明应对的“假离婚”。从因果逻辑看,“假离婚”显然更像利益博弈,道德或法律的问题不是原因,恰恰是公共政策带来的消极后果。
当“假离婚”成为公众应对政策的“合法武器”,起码隐喻了三个事实:一是公共政策本身漏洞百出,糊弄起来没啥难度系数;二是公共资源捉襟见肘,钻空子的风险远远小于收益;三是百姓理解此中艰辛,道德批判在此类问题上早就“网开一面”。简言之,先有不靠谱的政策,后有不靠谱的因应形式。
没人鼓励“假离婚”,毕竟这是拿契约精神去饮鸩止渴,“假离婚”带来的诸多真问题也让人多有后顾之忧,但我们也得承认,中国式“假离婚”里,受益者往往也是受害者,道德底线永远大不过吃饭穿衣睡觉的生存底线。有人觉得“假离婚”太悲情,其实也未必,真心过日子的绝不会“弄假成真”;极少数趁机各分东西的,倒也省了互相猜忌的闲心,至于各自的权益,只要法律不会虚与委蛇就好。
“假离婚”的背后,是谁也不能回避的机会成本,你可以出台“限购令”、却无法祭出“限离令”,就此而言,公共政策不仅需要对“假离婚”现象作出说明,更要有所反思,将社会资源的蛋糕分得更为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