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公车为谁而转 民众有权知晓

发布时间:2011-01-13 07:00  来源:广州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集中力量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诸多治理对象中,公车滥用问题被媒体突出报道。

一直以来,由于预算报告体系设计笼统、民众知情权与监督权弱化等因素的存在,财政开支状况长期成为行政部门的“隐私”。一方面,行政部门高喊缺钱,各地方政府融资债台高筑;另一方面,以公车为代表的“三公”消费却广遭诟病。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对公车等公共消费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财政支出标准,“车轮上的腐败”才能得到治理。

当下,公车不仅有名副其实的“公务使用车”之职,还经常被既定领导与司机私用。而且,在部分“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人士看来,公车还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品。而公车监管制度总体弱化,更助长其沦为官场腐败的重灾区。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至2000亿元,占到财政支出6%至12%左右,而其中真正用于公务用途的开支仅占1/3。在地方政府事权大于财权的现实背景下,地方公共产品的构建与维护资金本就捉襟见肘,公车的奢靡使用严重挤占了公共资源。更为关键的是,“公务车”所有费用开支全部来自于财政资金,并最终由纳税人埋单,公车滥用是对广大纳税人权益的漠视。可见,公车使用制度亟待进行体制改革。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公车改革已经试水,并探索出了诸如公车货币化、公车集中管理以及两者相结合等模式。如,江苏吴江率先给全市公车安装上了GPS监控。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由地方政府主动采取的自我监管举措,并未获得公众广泛认同,甚至被媒体认为是行政部门自编自演的“秀”。自我监管遇冷,是因公众很难对行政部门的自我描述给予客观褒贬,其中根源在于公开数据严重不透明。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等决算报告设计较为笼统,相关费用在经济建设支出、文化建设支出、机关事业经费支出等大框架下列支,在此情况下根本无法对公务车滥用形成有效监管,纳税人的外部监管被虚化。

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行政部门普遍选择了上收决策权限、透明公车预算等方式提高公车使用的公平与效率。美国的公车购置、维护、修理等费用均被纳入政府当年的预算管理,须经同级议会批准才能成行,批准后由总务局统一采购。法国公车购买预算须在年度预算中提出,经由各省代表参加的“国有汽车购置委员会”进行预审。预算批准后,再由代表国家的“国家购置集团联合会”统一从市场上购买,然后转卖给使用单位。相形之下,我国只有开展一场自上而下、由外及内、信息透明、全国统一的制度革新,公车使用的积弊才能受到根本抑制。就此而言,政治局会议强调公车专项治理迈出了上收监管权的第一步,后续配套工作仍需尽早推进。体制内监管与外部公众监督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成效。这其中,预算制度公开透明化改革首当其冲。(马红漫,经济学博士)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