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企业喜欢向员工派送各类唬人的头衔,一个小公司都会涌现多个市场经理、运营总监;一些人也会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种头衔。这些情况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头衔通胀”。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某网新闻中心,对193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9%的人感觉当今社会“头衔通胀”现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中国青年报》1月4日报道)
明明是奥拓,偏说自己是奥迪;明明是小职员,非宣称自己是大经理。一个小小的公司只有几十个人,多达七八个“总”。说当前是一个头衔膨胀的时代,并不夸张。
诚然,“头衔通胀”是有危害的。但,在指责头衔膨胀之余,我们更应该剖析头衔膨胀为何蔚然成风?调查结果显示,80.9%的人首选“社会重头衔,其实就是重权力”,其次是“虚荣心作祟”(67.9%),52.9%的人选择“单位创造头衔满足员工升职希望”。
换言之,不少人之所以虚张声势、夸大其辞,大搞头衔通胀,与其说是虚荣心作祟,不如说是一种无奈。
毋庸回避的是,这仍是一个或多或少被身份所主宰的社会。你没有身份,你就很难立足。即以推销员为例,有业内人士透露,“我们谈业务都想跟公司的‘一把手’谈,所以才会注意名片。如果不是‘一把手’,只是业务经理或者主管,我不会花太多时间跟他周旋。我知道他们没有决定权。”
此外,身份决定命运,身份决定收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户籍、出身、企业身份等差别,已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推手。“身份”在很大程度上还关乎权利和资源分配。“身份”主导之下,“社会排斥”和“社会挤占”同时存在。它会造成某些强势利益群体排斥底层民众进入,挤占了本应属于底层民众中人力资源品质较高者的机会。诚然,单是决定收入还不可怕,怕就怕在“身份”主导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社会阶层不断板结化,而这必然使得社会土壤日渐沙化和盐碱化,因为在上升渠道被阻拦之后,弱势群体必然心生怨气。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不断打破身份藩篱的过程,也正因为身份藩篱不断被拆除,种种体制被改良,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被调动起来,社会也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不怕头衔通胀,就怕阶层板结,如果依然由身份决定一切,头衔膨胀便是必然。(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