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头衔如神马 薪资若浮云

发布时间:2011-01-12 07:00  来源:西安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今,一些企业喜欢向员工派送各类唬人的头衔,一个小公司都会涌现多个市场经理、运营总监;一些人也会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种头衔。一项1933人参与的调查显示,96.9%的人感觉当今社会“头衔通胀”现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1月4日《中国青年报》)

见面的都是“首席”,聊天的都是“经理”,就算是在地铁口卖艺的,说不定也是“CEO”——这就是“头衔通胀”。据说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公司无力支付员工更多的薪水,就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以此留住员工;而我们的“头衔通胀”,更多看中的是头衔后的权重。这个规则一旦被大家心照不宣,头衔上的帽子就像奶粉里的三聚氰胺,积重难返。

头衔是身份,而身份是标志。有向上之心不奇怪,就好比学生都希望成绩得个优秀,但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可以虚拟出头衔,这和学生把成绩单都涂改成优秀有什么本质区别?严格说来,“头衔通胀”危害尤甚:一者,过多的“首席”、“总监”级别称谓风起云涌,很容易削弱了此类职位本应具有的权威性与成就感,譬如“专家不专、学者不学”等吊诡,某种意义上也是“头衔通胀”所赐;二者,“头衔通胀”激活的是社会的虚荣,尽管眼下有个夸张的头衔好办事,然而,一旦人人透支完头衔上应有的社会信用,个个明白头衔上的水分,头衔所应有的交往功能将丧失贻尽,剩下的只是一张张见证浮躁的名片。

头衔为什么通胀?当然是因为名不副实的帽子发多了,称呼自然随之贬值。但“头衔通胀”得如此顺风顺水,除了市场投机的动因之外,更多的,恐怕还是“官本位”意识使然。权力个人化、决策中心化,那么,“头衔”就对应着资源与能力,头衔背后的价值就凸现出来。换言之,级别与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大于公平与正义,因此,才会出现“程序不如头衔,制度不如签字”的怪状。

头衔浮夸的背后,是诚信机制的缺失。吹牛不上税、且受益匪浅,自然就扯谎不脸红,欺诈成常态。当一桩桩“学历门”事件不仅撼不动失信者的地位、且无须令其为失信行为埋单,足可见“头衔通胀”有了多么扎实的“根基”。忽忽悠悠的头衔如“神马”,“被平均”而上涨的薪资若“浮云”——还真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邓海建)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