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毛泽东之路·民族救星(1935-1945)》,张树军 雷国珍 高新民/著,中央党史出版社。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运筹帷幄的同时,也在为扩大和巩固西北根据地,实现军事战略计划而日夜操劳着。而这时的军事战略,是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政治战略相辅相成的。
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他指出:战略方针应是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首先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相联系,一切战争都在民族战争的口号下进行。他又指出:当前的军事行动方针是要在40天内完成东渡黄河的准备,利用当前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积极向山西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苏区的巩固。毛泽东在阐述这一主张时,明确指出:目前形势正处在全国大变动的前夜,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苏区必须迅速向外发展,红军必须迅速得到扩大。
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并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拿三个步骤,达到打通苏联与巩固开展现有苏区的任务”,力争在1936年2月以前巩固陕北现有根据地;在7月以前扩展苏区到山西;之后由山西转进绥远,设法通过外蒙“把苏联红军和中国红军在反对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基础之上结合起来”,尤其是得到苏联在装备和物资上的援助。
从这个决议的内容来看,这时中共中央的军事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二是“打通国际路线”。而这两个任务又是统一的。
其实,早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从战略上考虑过“打通国际路线”的问题。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毛泽东就曾指出:西北地理靠近苏联,政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军事上飞机大炮,对我国内战争很有意义。在毛泽东和张国煮发生分裂之后,毛泽东在俄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的基本方针,并提出了“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国际的指导与帮助,整顿修养兵力,扩大队伍”的任务。长征到达陕北后,因为找到了陕北这块新的落脚点,中共中央曾在1935年10月一度改变靠近苏联的设想。11月张浩来到陕北后,带来了斯大林关于红军主力可向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发展,靠近苏联的指示。据此,中共中央又提出“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任务。11月30日,毛泽东在《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开辟我们的苏区到晋、陕、甘、绥、宁五个省去,完成与苏联及外蒙共和国打成一片的任务”。12月瓦窑堡会议作出红军东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决定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着手东征的准备工作。
12月24日,中央军委下达了由毛泽东、周恩来拟订的《关于四十天准备行动的计划》。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1月26日,毛泽东等离开瓦窑堡东进,28日到达延长县城。1月31日,毛泽东在延长县城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了东征的行动路线和战略方针,部署了兵力,调整了干部,正式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2月5日,刚刚过完春节,毛泽东带领东征军总部机关从延长县城出发,向清涧方向前进。当行至一条小山沟休息时,毛泽东对随行的总部工作人员说:今天我向你们讲两件事,第一是要注意保密;第二要搞好群众关系、严格遵守纪律,多向群众了解情况,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2月6日,毛泽东等到达清涧县袁家沟。当晚下了一场大雪,红军渡河时间不得不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