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在德国柏林。左一为张申府,左三为周恩来。资料图片
清华任教时的张申府。 资料图片
■1921年春,23岁的周恩来经张申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巴黎小组成员
■接到张申府的信后,时在法国的周恩来很快回信,表示愿意回来,廖仲恺立即答应寄路费
■周恩来利用自己政治部主任的身份,秘密发展了一支完全由共产党领导的学生军,还组织了一支铁甲车队
张申府与毛泽东同龄,曾一同在北大图书馆共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之一。1920年张申府赴法国里昂大学中国学院教书,1924年回国,到黄埔军校任职,是最早踏上黄埔岛的中共“红色教官”。周恩来能够进入黄埔军校,举荐人就是张申府。
因缘际会进入黄埔
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我党有意“安插”进黄埔军校任教官的,仅张申府一人。
张申府非一般中共党员,早年与陈独秀、李大钊来往甚为密切,是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的编委之一。1918年12月,3人联手创办了《每周评论》。这份杂志后来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从文化启蒙转向政治救亡的标志。
1924年2月,刚从欧洲归来的张申府来到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因有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推荐,加上当时广州留学生很少,改组后的国民党迫切需要人才,张申府受到廖仲恺等人格外热情的欢迎。时值国民党筹办黄埔军校,参与筹建军校的还有孙中山邀请的几名苏联军事顾问。通晓英语、德语的张申府很快成为校长蒋介石的翻译员。
其实张蒋相识并非始于黄埔,据张申府回忆:“那是1923年的11月,我从德国回国,取道俄国,住在莫斯科赵世炎处。时蒋介石正奉孙中山先生之命,与张太雷等4人在俄国考察,这是为国民党创办军校作准备的政治军事考察。经世炎同志介绍,认识了蒋介石。”这次不期而遇,成为张申府进黄埔的机缘之一。
1926年前的蒋介石仍是国民党中派的“代表人物”,他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虽然对苏俄存有戒心,公开场合却高姿态地赞成“联俄”,并接受“联共”。羽毛未丰的蒋介石深谙招揽人才为己所用的道理,所以极力拉拢左派势力,包括年轻的共产党人,以提高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
由于各省均在军阀势力下,黄埔军校不能公开招生,国民党中央只好乘“一大”会议之便,委托返籍各省中央委员私下招生,其中最积极者有毛泽东,以及于右任、戴季陶、居正等。经过当地考试合格后,约1300名考生来广州复试。复试的国文试题为戴季陶拟定,数学试题由王登云负责,张申府除了和几位苏联顾问负责口试外,还负责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第一期招生近500名,其中包括陈赓、徐向前、蒋先云、李之龙、周士第、左权、宋希濂、郑洞国、侯镜如等日后著名人物。
1924年5月12日,孙中山任命第一批陆军军官学校教官,张申府被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为戴季陶。在蒋介石提名的17人中,只有张申府是共产党员。时年32岁、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张申府,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第一人。
张申府被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与国民党改组后的建军思想有关。孙中山建军校的宗旨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按照孙中山的意思,所谓革命军,就要有革命精神,就要学习列宁经验,培养一批具有奋斗精神,为打倒帝国主义及军阀而战斗的革命战士。军校仿效苏联政治第一、军事第二的做法,与德日意绝对不谈政治的军国主义教育完全两样。蒋介石虽有“联俄终无善果”的念头,但他的“利用俄国的援助,把它变成自身的利益”的投机心理,并不妨碍他赞同和接受苏联军事经验。但是,国民党本身缺乏政治教育人才,于是孙中山与中共协议,由中共派年轻优秀的党员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领导职务以及政治教官或学校秘书等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申府被蒋介石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