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文章虽“表面”,意义能深远

发布时间:2011-01-02 08:50  来源:京江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到了年底,全厂总动员,打扫卫生,忙星级企业检查工作。忙着忙着,闲言碎语出来了,有人认为这是在做表面文章,他们质疑,花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打扫卫生、刷油漆、搞整改,值得吗?

 起初,笔者也疑惑,为什么要做这些与生产“无关”的事呢?厂里环境差就差些,把钱省下来发给工人多好啊!笔者在看了“破窗效应”后,才明白了这一原因。

 以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效应”。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这一理论说明: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正是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

 比如,在窗明几净、环境优雅铺着地毯的场所,通常人们不会大声喧哗或随地吐痰;相反,如果周围环境脏乱不堪,估计没有几个人会注意自身的形象。

 又比如,我们在媒体上经常会看到某部门的领导被“一锅端”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部门内有重要人物腐败,若没有得到及时惩治,其他干部就会纷纷效仿,不久,就是本来挺不错的干部也被带坏了,结果可想而知。

 笔者二十多年前刚进火电厂工作时,当时的锅炉房地面上到处都是垃圾,磨煤机旁的煤粉甚至堆积到了膝盖处都无人去管。设备的渗漏点非常多,工人做完事后垃圾乱扔,卫生只有到大修时才勉强搞一次,大修结束后不久,一切又回到从前。在那样的环境里工作,工人做事怎么会有热情?!检修质量怎么会有保证?!企业怎么会有效益?!有人说,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现场是否整洁。这是“破窗效应”在企业管理领域一个直观体现。赵晖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