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及制图 蔡华伟
不妨踩着刹车往前走
北京交通治堵系列措施日前正式发布,“建”、“管”、“限”成为缓解“首堵”的药方。
一时,关于汽车问题的争议甚嚣尘上——汽车是不是太多了?汽车带来的究竟是便利,还是新的麻烦?
看来,是时候重新审视汽车与城市发展这样的命题了。
正如瓦特改良蒸汽机将人类文明带入蒸汽时代一样,自19世纪诞生后的百余年间,汽车以不曾预期的速度迅速蓬勃和繁衍,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
汽车改变了什么?
汽车以它的便捷,拓展着我们对于远方的眼界。汽车将原来的小城镇,串联为繁华的大城市,重新勾勒着城市的面貌。
汽车改变着现代工业的认知。由于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和带动,汽车已然成为现代工业的象征,成为一国工业水平的标杆,甚至被视为公众生活水平的指标。
汽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当汽车被烙上社会地位、身份的印记,当汽车从少数人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家庭的消费品,它早已超越了代步这一原始使命,在书写一种新的文明。
人们在为这样的日新月异鼓与呼的同时,日渐恼人的“城市病”,却也让汽车难辞其咎。
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8500万辆;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在中国造成67759人死亡,位居世界前列;据估计,5年后,北京城区车速将下降到15公里/小时;机动车尾气成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汽车更是主要贡献者……
当速度、便捷越来越多地与污染、拥堵、低效,甚至死亡相连,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反思汽车文明在给予的同时,又带走了什么?
在巴黎,在东京,在伦敦,在许多也曾深受汽车之害的城市,人们正在回归绿色出行,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汽车文明?
我们有那么多能源吗?我们有那么多道路吗?这是我们交通问题上的最佳选择吗?
从向往,到推崇,到繁荣,到反思,汽车文明在许多国家经历的路径,也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展现。
别人改吃菜了,我们刚吃肉;眼瞅吃着肉了,又该减肥了。这是后起人口大国的无奈。而忍着阵痛求索,踩着刹车前行,或许不失为一种明智抉择。(苗苗)
有车生活 缺席的文明
从挤公交车、和别人“拼车”到开车上班,有了车的这一年,上海市民张挺感觉自己的生活品质大有提高,而且生活半径也扩大了,可以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吃夜宵、游车河。
在给人们带来驾驶快感和生活便利的同时,汽车也带来了困惑。张挺说,上海的道路相对狭窄且单行道较多,稍不留心就会吃罚单,去自己不熟悉的地段,他宁可挤地铁。
道路拥堵、事故频发、养车成本高、停车难……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由汽车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正日益凸显。
许扬住在北京令人羡慕的黄金地段——北京安贞医院附近,紧挨着小学,出门就是大商场。但是他并未因此感到便利,反而饱受进出拥堵和无处停车之苦。
接送孩子的、到医院看病的、逛街的……进出的车辆络绎不绝,这里的路口总是车满为患。而且小区内没有固定停车位,车辆时常被划伤。
河南省洛宁县邮政局长酒驾撞死5名青少年、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杭州飙车案……由酒后驾车、超速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见诸媒体后,总会激起民众的愤慨。有媒体甚至将国人的汽车梦想比作一场“噩梦”。
当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车时,汽车社会所需的汽车伦理却还没有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