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坊间多有传言,中国的物价已经赶超美国。为了验证这一说法,12月16日,一位名叫王佩的杭州网友与她生活在美国波士顿的朋友纳纳一起,联手做了一次实地物价调查。调查发现,在21种商品的价格中,杭州有12种商品贵过了波士顿。而杭州2009年人均收入为26864元(4024美元),波士顿2009年人均收入为32255美元。
在人均收入还未超过美国的情况下,日常生活用品的物价却超过美国,这真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儿。杭州网友联手在美国波士顿的朋友,实地对比两地物价,通过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揭开通胀时代百姓的生活困窘。
类似这种民间调查,在网络上还能找出许多来,比如对比北京与纽约的房价,对比中日两地的商品价格,对比中欧两地的景点门票价格等等。拜发达便捷的网络所赐,遍布世界各地的网友,能够通过网络实时交流,突破信息的地域性阻碍,以弥补官方统计部门的不足。虽然网友做的物价调查,并未完全遵循统计学原则,范围较为狭小,覆盖面也很有限,但却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从细微的角度发现真相。
相比网友只在网络上比较物价,深圳市民则更为爽快,直接越境去香港采购日用品,通过大批量购物,以降低生活费用支出。部分物价上扬速度之快,已超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渐成为压在民众身上的重负。而就在数年之前,我们还在为低收入、低物价、高增长的模式雀跃,认为是维系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却没料到,这种优势竟在瞬间翻盘,收入没见提高多少,物价却一路上涨。
网友有句戏言,“现在老百姓工资接近非洲,物价跟欧美接轨,税收接近欧洲,房价赶超英美,福利接近南极洲。”虽然词句上有点夸张,却颇能反映现实的尴尬。部分商品价格国际同步,亦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结果,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丧失,注定国民成为物价“超美”之下的牺牲品。让民众拿着低于发达国家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收入,去面对同等甚至更高的物价,显然是不合理的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既有经济模式的弊端所致,也受财富分配制度的问题困扰。(江德斌 原题:物价“超美”之下的民生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