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内通货膨胀奇观

发布时间:2010-12-17 09:43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总崩溃:金圆券变成废纸

  金圆券政策失败源于发行限额无法严守。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战时的赤字,每月达数亿元至数十亿元,主要以发行钞票填补。这年秋冬之际,东北、平津先后失守,中原会战惨败,国军精锐丧尽,内战的军事急速逆转,而国民党曾希望得到的美国贷款援助却从来没有落实。军事上的失败和金融上的崩溃互为因果,通货进一步膨胀。由于无法解决财政问题,金圆券发行仅1个月后就发行到12亿元,至11月9日则增至19亿元,接近初订上限之数。10月28日,政府决定粮食可自由买卖,货物可计本定价,11月1日,又颁布了《改善经济管制补充办法》,放弃限价政策。11月11日,行政院修定金圆券发行法,取消金圆券发行限额,准许人民持有外币,但兑换额由原来1美元兑4金圆券立即贬值5倍,降至1美金兑20金圆券。从此金圆券价值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至1948年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81亿元。至1949年4月时增至5万亿;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比10个月前初发行时增加24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面值100万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各式买卖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5月,一石大米竟要4亿多金圆券。当时流行着这样的笑谈:“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

  进入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贬值速度已经不是早晚市价不同,而是按钟点计算了。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一个办公室十来个人,管生活的人领取工资后,先不发给本人,而是先跑到市场换成银元、港币或美钞,再来按人分发。普通百姓拿到金圆券马上就兑换金银或抢购东西。抢购风潮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商店的店主、店员破天荒地说自己的商品质量不好,劝阻顾客别买,顾客哪管那么多,见什么买什么,有一苦力从货架上抓了几盒青霉素。店主吃了一惊,问他是否知道青霉素的用途,苦力回答说:“管他娘的,反正它比钞票值钱。”

  许多地区干脆拒用金圆券了。中央银行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康定、宝鸡、吉安、南昌、哈密、兰州等地分行先后电陈总部:“各该地市面及机关行使银元,拒用金圆券。”最后连军队也不要金圆券了,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电陈:“5月份发出薪饷金圆券,各部队以市场拒收,均原封退还。他请求财政部改发银元,以免运送金圆券徒增机费负担。”

  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月27日攻取上海,6月5日下令禁止金圆券流通。国民政府逃往广州后,仍继续发行金圆券,但“多数地方已不通用,即在少数尚能通用之城市,其价值亦逐日惨跌,几同废纸。”甚至广州,所有交易非港币莫属,金圆券则完全拒用。广州国民政府终于在7月3日停发金圆券,发行仅10个月的金圆券就此收场。(文亭)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