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济南历下区,某市民接女儿放学,看到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去接孩子,那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鞋带开了,当老人让孩子系上鞋带时,孩子竟然让老人帮自己系上。而且在老人系鞋带的过程中,小孩的眼睛一刻也没有从手中的玩具上离开过。(12月8日《山东商报》)
说实话,作为一个同样家有十岁男孩的家长,这样的一幕我没有感到丝毫奇怪。我相信这位男孩根本就不会系鞋带。正因为孩子平时自己没有系过鞋带,都是由长辈代劳,才会对弯腰系鞋带的长辈视若无物。说白了,这样刺痛了网友神经的镜头已经成了男孩的习惯。
如果做一个调查,相信十岁左右的孩子自己不会系鞋带的不是少数。不仅小学生,即使是初中、高中学生,其动手能力也差得让你不敢相信。曾经看过一期“三星智力快车”节目,里面的选手都是国内名牌中学的拔尖学生,虽然比赛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但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可是,最后一道操作题却难倒了所有学生。
题目的要求是:每人用铅笔刀削一支铅笔,看谁削得又快又好。本以为题出得过于简单,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中学生,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把铅笔削得像那么回事,甚至还有一位同学削到了手指!离开了书本知识连一支铅笔都削不好,这就是我们中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学生又如何呢?也许从一则报道中可以看出端倪。据9月12日《武汉晚报》报道,武汉科技大学新生郑宇入学时,竟然有5名家人陪同,连83岁的奶奶都坐轮椅过来“助阵”。据说他的14包行李要10名志愿者帮他扛上车,更“雷人”的是,他连毛巾都带了7条,卫生纸带够了四年用的。郑宇同学因此被人们叫做“齐全哥”。在如此精心地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多强,恐怕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答案。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之后,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的情况,似乎发生过不止一起。
1993年,一部叫做《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报告文学曾经风靡一时,引起过全国教育的大讨论。在这部反映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内蒙古举行的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的书中,描述了日本的孩子烧饭、洗衣干得有条有理,且都走完全程。中国孩子不但不会捆行李,甚至连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冷了穿衣这些料理自己的基本能力都缺少。行至途中,一半人病倒。这部报告曾经引起了我们缺少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反思,遗憾的是,近20年过去了,这样的教育仍然缺少。
在美国,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扶起孩子,而是叫他自己起来。日本的中小学生上学都是徒步的,不用乘车,就连自行车也不准骑。而我们几乎每一个城市的中小学门口,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都会因家长接送孩子发生交通拥堵。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说,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于是有人大代表建议,要立法保障学生的“想象力教育”。我想,如果有一个“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排名的话,中国的孩子照样是倒数第一。如果真的立法的话,不妨把这些能力的培养也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