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创志
10月,在受商务部重点监测的36个大中城市中,上海菜价涨幅位居前三甲,到本月上旬涨幅大幅退至国内倒数第五,本月中旬则退至国内倒数第三。上海在调控菜价方面之所以成效显著,主要原因是:允许市郊菜农进场直销,两道批发环节被砍掉,流通成本减轻,菜价下行空间进一步放大;鼓励市郊蔬菜合作社进场开设“场中场”,每天选取三五个品种由政府减免“一税两费”作平价直销。(11月29日东方网)
应该说,菜篮子问题未办好不仅在上海发生,在南方沿海一些地方同样出现蔬菜供应紧张的信息。记者前些时候走访了东莞塘贝市场、中心菜市场等几大市场发现,市场的菜心从本地和外地同时进货,其中外地菜从宁夏运来。广州市江南蔬果批发市场副总黎家健也表示:“近年来外地菜的入穗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7月至11月之间,贵价优质的叶菜几乎都是外地来的。”。
“菜篮子工程”是解决公众吃菜难的根本措施之一。“菜篮子工程”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个高频专用名词。为缓解我国农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2010年3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意见》,再度把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最近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六个方面遏制菜价过快上涨。随即,国务院公布十六项具体措施。简称稳定当下农产品价格的“国十六条”。 “国十六条”的核心是:增加生产、稳定供给;降低流通成本;针对生活困难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规范政府收费;加强价格监管执法;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可见,“菜篮子工程”的极端重要。但是,时下一些地方尽管红头文件标出了“菜篮子工程”,实际上是“挂羊头卖狗肉”或做“拼盘游戏”。
前一段时间,《南方都市报》曾透露,一个镇的传统凉瓜,由往昔种植四五千亩至近年只有300亩左右。为何减少?主要原因是蔬菜基地不断被蚕食,这就是“招商引资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和财政税收压倒一切的政绩思维造成的。
现在,翻开各地报纸,大工业、大交通项目比比皆是,鲜有什么蔬菜基地项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官员为了捞“政绩”,巧立名目,热衷于搞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大工程”,其结果是劳民伤财,而对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柴米油盐“小事”却无动于衷,懒得问津。
与办企业搞房地产相比,搞“菜篮子工程”办“蔬菜基地”财政收入不但是微乎其微,甚至还要财政补贴。同样,一块地假若搞房地产,往往等于种植蔬菜收入的几十倍几百倍。在利润的刺激下,基层官员当然看不上什么蔬菜基地。要把蔬菜基地办得红红火火,恐怕也是纸上谈兵。因此,重提“菜篮子工程”首先需要地方政府来个“正视听”。需知,美国每年农业补贴大概有两三千亿美金,相当于人民币1.5万亿元左右。美国的农业“菜篮子工程”保障了美国公众的生活。
政府工作是为公众服务的,公众的利益就是政府的最大利益。中国本应是世界上最大的“菜篮子”,可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从毒豇豆、毒白菜到毒韭菜,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突出,已经影响了农产品的消费信心。而蔬菜供不应求,菜小价贵又直接影响公众的生活。办“蔬菜基地”尽管对地方财政增长没有明显效益,却事关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本地没有蔬菜基地,蔬菜就需要引进。像西红柿那样,在田边摘下的成本才0.8元一斤,但经过长途贩运就高达2.2元一斤。假若从本地蔬菜基地批发,这就会降低蔬菜价格,减少公众的生活开支。另外,只靠外地引进,不但满足不了需求,还很可能因为质量检验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毒蔬菜乘机而入。
因此,对“菜篮子工程”要算民心账、长远账,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各地政府必须切实将保证“菜篮子”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这是真正践行执政为民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