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两位不为人知的“活烈士”

发布时间:2010-12-04 06:3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生离死别喜相逢

    几十年来,张绍奎与庞得来失去了联系,但彼此总认为对方还活着,他们四处打听,可一直找不到对方下落。

    张绍奎回到太行山区后,始终没有放弃找庞得来。尽管家境十分贫困,生活异常艰辛,但他带着多种疾病四处寻找。记得在部队时,庞得来似乎给他说过家住冯营村,这似是而非的印象使他走了一趟又一趟。谁知孤儿出身的庞得来,18岁当兵至今杳无音信,村里的人大多也忘记了他,有的还认为他早在战场上献身了。这么多年,张绍奎把附近7个冯营村全跑遍了,竟没有一点点消息,他只有认定庞得来“光荣”了。

    庞得来也认为张绍奎没有死,心中不时挂念同乡的战友。调到焦作后,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找遍了金陵坡所有村庄,可是一无所获,因为张绍奎所在的阴阳河村早已没家没户了——庞得来也绝望了。

    互相寻找的时间差,使得两位早可以重逢的“烈士”无法见面,老天开了一个大玩笑。可是,人间的事情往往使人所料不及,事情的发展往往随着奇迹的出现。

    1972年底,张绍奎全家搬到太行山下方庄公社韩庄村。这时候,庞得来怎能找得着?再说张绍奎由于体弱多病,常在韩庄村公路上闲坐。1993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他同往日一样在路边晒日头,与一位赶马车的路人聊天。两人聊着,赶车的聊起了庞冯营村一个“怪老头”庞得来的故事。说庞得来离休回村修桥补路,当义务治安员、义务邮递员,调解邻舍纠纷,帮助失足青年改过,是村里神秘的“怪老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听着听着,张绍奎眼泪夺眶而出,他认定这是自己的老战友、老连长。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忘记给那个无意传递信息的人打个招呼,就迫不及待地返回家。

    过春节时,张绍奎心情极好。大年初四,年已七旬的老人早早起床,打点礼物包裹,和老伴急急赶到10多里外的马村区庞冯营村,去看看几十年来没见面的庞得来。

    张绍奎蹒跚地来到庞家门口,与正送客人的庞得来相迎。两位老人对视着站立了许久,张绍奎小心翼翼地说:“得来?!”瞬间,庞得来老人也认出了生离死别几十载的张绍奎老人。庞得来激动地喊了声:“绍奎!”哇的一声哭了。他们积蓄多年的情感融在了一起,两位老人在人群中抱头失声痛哭起来……

    两位老人的老伴和孩子感到莫名其妙。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也不知道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心情。这天,两位老人流着泪水讲了离别后的一切。老伴和孩子们以及村里人第一次听到这悲壮的故事,人们落泪了。随着老人的回忆,大家内心波澜起伏……

    感人肺腑的事迹与令人传颂的姻缘

    1994年5月8日,在河南中州铝厂工作的魏春江回到老家湖北省新洲县汪集镇魏咀村探亲。在闲聊中,他随口谈起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两位“烈士”奇相逢的佳话。一大家人听着听着,不由得个个泪水盈眶,深深被这两位老英雄的感人故事所打动,也深深被他们隐功埋名40多年的高尚风格所感动。

    魏春江走后,奇特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敲击着22岁侄女魏红英的心,她悄悄对妈妈说:“我想去河南照顾张伯伯。”妈妈震惊了,但爸爸和妈妈也理解女儿的心。

    父亲魏春波为此专门去河南中州铝厂找在该厂工作的哥哥魏春江,哪知张绍奎家就住在铝厂附近的韩庄村。更深入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哥哥还告诉他,张绍奎的大儿子张国平因患小儿麻痹症下肢萎缩,只能用双手拉着双脚蹲在地上走路,30多岁还没娶妻。魏春波回到家后,给女儿讲了这些情况。一种新的想法,在魏红英心头油然而生:“如果我和张国平结婚,不就能照顾老人家了吗?”魏红英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支持。

    于是,魏春波和女儿一起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来到张绍奎家后,只见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但是这些并未冷却魏家人的真情。魏春波给张绍奎交了实底后,张家父子坚决不同意,他们说:“我们不能毁掉红英的幸福呀!”魏春波动情地说:“红英就是看你们家困难,可不能冷了我们全家人的一片诚心呀?”

    1994年5月20日,魏春波带着女儿返回老家,办理了迁移手续。6月21日,魏红英与张国平举行了简朴了婚礼。进了张家门,魏红英就支撑起这个贫困的家。婚后不久,她就来到中州铝厂做临时工,每天把50斤的铝材一袋袋搬上搬下。累,她不怕,但每月仅有100多元工资,远远不能维持家庭开支。

    红英在新洲家里时,曾卖过油条、瓜子、冰棒。她想:能不能做点小生意?一次看到厂里的师傅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红英灵机一动:能不能加工点豆制品去卖?晚上,她兴冲冲把这个点子告诉国平,国平连声说好。试做凉粉皮,夫妻俩围着灶台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眼看着30斤绿豆粉报废了,一家人都心疼:那是100多元钱哪。也许是精诚所至,做凉粉皮的技术终被夫妻俩掌握了。

    每天6点多,天蒙蒙亮,魏红英就推着满载凉粉皮、豆腐和小菜的平板车出了门,前往3里外的中州铝厂集贸市场,丈夫张国平摇着轮椅车与她同行。中午,从集贸市场回来,魏红英常常揣着一个冷馒头又赶着去进货。进油豆皮,要坐60多里汽车到焦作进货——焦作的油豆皮便宜些。张国平愧疚地对她说:“红英,休息几天吧!”红英笑了笑说:“不累。”

    1994年秋天,30多岁的张国平有生以来,第一次摇着轮椅车去了焦作市——那是因为红英一边骑自行车,一边从后面推着他的轮椅车。两人说说笑笑走了几十里长路。他们的邻居张连英说:“村里的姑娘媳妇没有谁比红英担子更重,吃苦更多,但没有见过她愁眉苦脸,她总是在笑。”

    魏红英不仅做生意、卖小菜,还下地种小麦、种棉花、种菜,成了家里的好劳力。婆婆腰不好,田里的农活全落在红英和尚未出嫁的小姑子张继荣身上。红英在家时种的是水稻,北方的农活也学得挺快。种小麦、种玉米、种棉花、锄草,红英干得飞快,把看起来身体比她还结实多的小姑子甩在后面。就在她生孩子的当天,还在市场卖菜;生孩子后,几天就下床,烧开水、打粉浆、兑凉皮、炸脆豆腐……

    结婚这些年来,魏红英从未跟公公婆婆红过一次脸。婚后第四天,张绍奎就因病住院了。魏红英一日三餐往医院送饭,有时推着丈夫国平一起到20多里外的医院,给公公喂饭喂药,端水洗衣。有一个冬夜,因为病痛而不思茶饭的公公突然想吃柿子。寒冬腊月,平原上见不到这种水果,只有上山去找。第二天一早,天下着小雪,魏红英7点从家里出发,走了30多里山路,在附近的云台山上找到了柿子。赶回家里,她笑吟吟地捧着几枚红彤彤的柿子,送到公公床前,这时已是下午3点。张绍奎老人倍受感动。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