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二战后东北百万日侨命运

发布时间:2010-11-28 07:47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本政府对东北日侨的漠然

    日本战败投降后,近百万日侨逃亡到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生活陷入困境。当时的“日本人会”于8月29日、8月30日、9月2日向东京发出3封电报,反映日本侨民的困境。“面临两个月后的寒季和紧迫的粮食问题,实不胜忧虑。我等认为国家需要付出全副努力,对此妥善处理。”“新京的难民甚或有绝食数日者……关于取暖用煤,即使有劳力也不能运输,担心一入冬季,饿死冻死者将不断发生……烦请急速给予帮助,使之得以迅速送回国内,至盼。”但是这些电报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

    时任东北日侨救济总会会长的高碕达之助对日本侨民的状况非常着急,连续派员携密信回日反映情况。密信送到了,可日本政府没拨来一分钱。日本侨民在寒冷、饥饿、疾病中企盼来自祖国的遣返消息。

    为此,丸山邦雄、新甫八朗、武部正道3人于1946年2月下旬乘遣返船回国,向日本政府和盟军总部陈情。3月5日午后3时半,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接见丸山邦雄等。丸山邦雄陈情道:在满同胞失业,生活渠道断绝,物价惊人暴涨,生活困苦越发严重。170万日侨难民化的达46%,平均每天因饥饿、寒冷和疾病死亡2400多人,大多数是幼儿。期望得到您——麦克阿瑟元帅的同情与决断,尽快派遣返船去葫芦岛。

    尽管丸山邦雄的陈情有夸大不实之处,但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日本政府对滞留海外日侨的漠然态度。

    日本军国主义的弃民政策,是由日本国家体制和军队性质所决定的。无论是关东军对日本侨民的遗弃,还是日本政府对海外侨民的冷漠,都是日本军国主义国家本质的反映。井上清在《天皇制》书中也指出:“天皇的权威从来也不是为劳动人民的权威……它仅仅是作为剥削压迫人民的专制阶级的权威而存在。”“日本人对天皇的信仰绝不是来源于两千多年的悠久传统,而是由于明治以来,以天皇为主权者的政府用尽了一切手段,向国民强制进行信仰天皇的宣传教育的结果,制造这种对天皇的信仰这件事本身,就是基于军国主义的需要。而昭和以来,无论是军部还是政府,都利用这种信仰,并加紧鼓吹这种信仰,用‘为了天皇陛下’这样一句话,把国民赶上战场。”所以,天皇制不仅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是日本侨民被遗弃的根本所在。(张志坤 关亚新 摘自《葫芦岛日侨遣返的调查与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相关链接

    在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1946年5月7日,葫芦岛日侨遣返工作拉开了序幕。在1946年半年多的时间里,经葫芦岛港遣返日侨俘共158批,计1017549人;1947年,国民党控制区内留用日籍技术员工及眷属经葫芦岛遣返共12批,计29627人;1948年6月至9月,东北战事日紧,沈阳至葫芦岛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全部中断,有3871名日侨分3批经葫芦岛登船回国。至此,葫芦岛日侨俘遣返工作结束,3年中经葫芦岛遣返的日侨俘总数为1051047人,史称“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