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乃玲
作为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东城区将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东城区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到国(境)外挂职,比到国(境)外大学单纯的理论学习效果更好。近几年来,东城区已经选送干部到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挂职。“下一步我们考虑要选送人才到美国的科技、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部门挂职,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联系,一般挂职一年。”(11月23日《北京晨报》)
这个计划一公布,就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不少人担心,到国外挂职可能变味成新的公费旅游“项目”,为尚未降温的公费出国游找到新借口。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干部出国学习、挂职,肯定不是自己掏腰包。报道说,仅一个东城区每年对人才的“投资”将不少于5000万元,这中间肯定有不少用于出国培训。既然花的是财政的钱,那么,这钱花得值不值得,多了还是少了,要让公众知情并参与决策,不能由政府部门闭门决定。
建设世界城市,需要官员具备国际视野,尤其是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等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确实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然而,在网络时代,信息流通非常便捷,想要了解国外制度和管理经验,并不是非要身临其境才行。多请于建嵘这样的学者讲讲课、多读读蔡定剑等介绍国外制度的书,平常多读书上网,都是学习好途径。什么都要出国考察,就会出现“去国外学习如何减少公费出国的经验”这样的笑话。
谈到考察效果,不能不提“著名”的韩国考察“新村运动”案例——几年前不少地方曾热衷去韩国考察“新村运动”,中国东北某省也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去,结果大失所望,说“花了上百万,啥也没学着”。而韩国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前总理李寿成也说:“中国不必到韩国来学习新村运动。”从2003年以来,东城区已经派出多名干部到韩国首尔市钟路区挂职。挂职成果如何,对相关工作有何促进作用,能不能公布一下,也对纳税人有个交代。
其实,官员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培训,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国际视野”,并改变自己的执政方式。因被学者于建嵘曝出“不拆迁吃什么”雷语而出名的江西某位官员,上世纪80年代就曾留学美国,并正儿八经取得了美国大学的硕士学位。然而,这样一个“海归”,却成了强拆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并说出了“赴京非正常上访3次者要劳教”这样毫无法治观念的话。可见,到过国外学习,未必能够学来国外先进的行政理念和管理方式,更不等于能把“好经”贯彻到日常执政管理中。
当然,如果“洋挂职”真能静下心来体验,取来一些“真经”,并非不可尝试,那钱花得也值。比如,中国车改一直未能破题,国内媒体曾报道过一些国家供官员专用的公车极少,能否学习一把?还比如,公款吃喝我们年年喊打却依然吃喝不止,而一些国家纳税人的钱却被盯得紧紧,官员不能随便请客,能否学习后回来推行?再比如,国内不时冒出“80后局处级”官员原来有特殊背景,而韩国前外交通商部长却由于自己的女儿被“择优”进了该部而被迫辞职,这样的经验能否也学学?
即便如此,这些也未必非得“洋挂职”“取洋经”才能学到。只要踏踏实实把中央要求的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好政策、好理念真正贯彻好,把反腐倡廉的各项制度落实好,把公共财政的监督执行好,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不出国门,也不难找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问题之道。
最可担忧的是,设若少数官员亲身体验了那种处处受约束、被监督的滋味,更感觉到了自己部门公务消费随意的“好处”、权力少受约束的“幸福”,反而坚定了拒绝改革的决心。那么出国挂职的钱,就花得亏大了。丁永勋(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