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藏金。1988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1909年16岁时写的七绝《咏蛙》,毛泽东1925年曾在韶山一字一句地教给牙牙学语的岸英: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两相比较,托物言志,诗韵气质,一脉相承,子承父志已见一斑。
1950年浓春时节,在板仓人民分田分地正忙的大喜中,毛岸英带着爸爸的嘱托回到板仓。那是他与板仓乡亲20年后的重逢,一头扑进亲人怀。乡亲们争相拥到板仓老屋,看望自己的小老乡:魁伟高大,举手投足像爸爸;慈眉善目,一颦一笑像妈妈。他向各位父老乡亲深深鞠躬致谢:我是板仓的外孙,睡板仓的摇篮,喝板仓的水长大,那是前世有缘,后世有福,全托了大家的福!一个福字牵动众人心,板仓人齐声高呼托毛主席的福!
板仓老屋旁的棉花坡上长眠着杨开慧烈士和她父亲杨怀中先生。毛岸英按板仓的习俗虔诚祭拜外公和妈妈,他长跪母亲坟前,泪声连连:亲爱的妈妈,儿回来为您扫墓,您在狱中对我的叮咛铭刻于心,“学会坚强,永生永世跟党革命。妈妈永远爱你的爸爸,长大后你要听爸爸的话,要心疼他、孝顺他。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们……”大爱如山,板仓人为之动容,从此年年清明隆重祭奠。而今棉花坡已建成庄严肃穆的杨开慧烈士陵园,一代女杰霞姑的汉白玉雕像高高耸立在翠绿的山冈上,供世人瞻仰学习。
板仓人记得,毛岸英农历四月初六来,初八走。那天阳光明媚,毛岸英健步踏上红菱港上的石拱桥,极目远眺板仓冲,青青禾苗翻起绿浪,蛙鼓如潮,歌声激荡,踩着花鼓点子耕作的男女,响鞭催牛走,挑担闪起花,翻身农民一派大闹春耕的火热景象,让毛岸英依恋地禁不住大声说:外婆桥连金水桥,同奔幸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