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揭秘1950年毛岸英返乡

发布时间:2010-11-26 07:47  来源:湖南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章摘自《湖南日报》,作者:冉晓仲 原题为《外婆桥》

核心提示:板仓老屋旁的棉花坡上长眠着杨开慧烈士和她父亲杨怀中先生。毛岸英按板仓的习俗虔诚祭拜外公和妈妈,他长跪母亲坟前,泪声连连:亲爱的妈妈,儿回来为您扫墓,您在狱中对我的叮咛铭刻于心,“学会坚强,永生永世跟党革命。妈妈永远爱你的爸爸,长大后你要听爸爸的话,要心疼他、孝顺他。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们……”

京珠高速公路在长沙县葛佳山开了方口子,顺匝道而下便是杨开慧烈士的故乡板仓小镇。小镇青山环绕,田园吐翠,一泓清溪沿古幽风情小街旁流淌,溪中红菱港上有座丈余宽如同初月的石拱桥,毛岸英称“外婆桥”。

1927年8月中旬,为执行党的“八·七”会议决议,毛泽东一家人从武汉回到杨开慧的家乡板仓。当晚,毛泽东即在杨开慧和地下党的掩护下速出板仓冲,智过国民党清乡自卫队驻地天王寺,经长沙东乡要津金井,到达湘赣边境,27天后即暴发了震惊中外的秋收起义。杨开慧坚持开展以板仓为中心的武装斗争,老一辈板仓人都晓得霞姑的处境危艰,反动派悬赏千块银元取毛泽东堂客的头,她又要抚育3个幼小的孩子,非意志坚定者不能担持。

板仓老屋上坳不远是杨氏宗祠杨公庙,办有官立县四十小学,是杨开慧发蒙的学堂,其时毛岸英6岁,毛岸青4岁,正是上学年龄,却不见兄弟身影。后听外婆向振熙老人说,岸英兄弟的启蒙老师就是他娘。杨家书香久远,霞姑从小熟读诗书,长沙求学学识日臻,毛笔字周正入格,因此两个孩子的蒙红发笔都特规矩,虽未入学堂,却学业严谨。岸英4岁时能背《三字经》和唐诗宋词若干首,5岁时始读子书一类的古文,并循序渐进地学习小学语文算术课程,常缠着妈妈讲《水浒》、《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妈妈行踪不定,母子常常几天难得一见,她就把岸英兄弟叫到跟前点读课文,逐字讲解。兄弟二人悟性高讲诚实,再见妈妈时已能释词知义。

平日里,兄弟二人多不出板仓老屋,晨起诵读妈妈布置的诗文,上午习字做算术,下午帮孙妈妈(保姆陈玉英)侍弄菜园或挑水捡柴。他和岸青偶尔也去半里路外的红菱港扒虾捉鱼;或站在石拱桥上唱:摇、摇、摇,摇到外婆桥;或种豆子,学耕田,惜谷米,敬圣贤……童子声悠悠地与溪水唱和。当初谁也不知道是哪家的伢崽,久了方知是板仓老屋的外孙。一天,岸英背起了一首牵人情肠的诗: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是否痊,寒夜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清苦……但当有人驻足细听时,他却唱起自编的儿歌:池塘三青蛙,兄弟本一家。一朝春雷动,蛙声响天涯!诗出何处,留下谜团。

板仓史韵悠悠。1982年秋天,板仓老屋维修时,在杨开慧卧室后墙的砖缝里发现她的12页泛黄手稿,蝇头小楷,清秀明丽。有1929年6月20日她写给一弟(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秘书长的堂弟杨开明)的“托孤”信;有1928年10月她思念夫君的《偶感》诗,岸英当年背诵的正是这首诗。母亲的心何尝不是儿子的心呢?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