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看毛、邓等如何打破苏联包围?

发布时间:2010-11-25 06:4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二、毛泽东、邓小平等对打破苏联包围的战略思考

如何应对苏联对我国的包围态势呢?

毛泽东等认为,必须对苏联的全球战略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对其对中国的威胁有足够的认识。毛泽东指出,苏联对中国实行的战略性包围看上去是针对中国的,但其实只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苏联的全球战略最本质的问题是苏美两霸的争夺。在争夺中,相比较而言,美国在战略上处于防御地位,苏联处于进攻地位。邓小平也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目标是霸占所有的地方,结果变成一个大胖子,苏联现在每前进一步,都从你这个大胖子身上刮下一层油。”(邓小平会见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时的谈话记录,1975年6月8日。)

根据这种判断,毛泽东、邓小平等认为,对付苏联,“中国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而要从全球战略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邓小平会见阿根廷总统魏地拉时的谈话记录,1980年6月7日。,在战略上要做好内外两方面的准备。对内,就是不得不进行备战防御。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多次讲过,“准备它早发动战争,有备无患”(邓小平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的谈话记录,1977年9月10日。)。“我们宁可警惕性高些,看到危险,才能努力想办法消除危险。”(邓小平会见日本参议院议长德永正利时的谈话记录,1981年1月11日。)“只要你放松警惕,它就来了。这是我们对战略问题的总看法。”(邓小平会见毛里塔尼亚总统达达赫时的谈话记录,1974年9月18日。)对外,就是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

毛泽东曾强调:“要团结多数人,要影响多数人,团结多数人,绝大多数的人,这是战略问题。”(毛泽东会见新共总书记威尔科克斯、主席威廉斯及夫人、澳共(马)主席希尔等时的谈话记录,1965年3月14日。)邓小平也指出:只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有几种力量连在一起对付它才行”(邓小平会见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时的谈话记录,1980年5月4日。)。邓小平还不止一次地对外国朋友讲:“我们主张大家联合起来,协调我们的行动,协调我们的战略,来对付这个霸权主义。”(邓小平会见阿根廷总统魏地拉时的谈话记录,1980年6月7日。)“要争取更多的朋友才比较好。即使不能成为朋友,争取更多的国家中立也是比较好的。”(邓小平会见扎伊尔新闻代表团时的谈话记录,1978年6月14日。)

由于苏联和美国在外交战略上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因此在联合问题上,毛泽东等对在世界范围内应该依靠谁、争取谁、团结谁、打击谁,在战略思路上也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这种战略思路的调整,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形势是:苏联继续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方针,对中国则逐步采取孤立和包围政策。而美国对中国仍抱敌视态度。根据这种形势,毛泽东等确定了同时反对美国和苏联两个霸权主义,并准备对付“四面八方”(包括日本、印度等国威胁)的战略方针,提出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同时“坚决反对以苏共领导集团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的口号(参见《人民日报》1966年5月15日。)。1966年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反对帝国主义,就必须反对现代修正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1966年8月14日。),明确地把苏联和美国一起作为中国的敌人来反对。在联合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毛泽东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根据毛泽东的分析,第一中间地带国家是中国反对苏美两霸的直接同盟军,第二中间地带是间接同盟军。中国的外交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