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背后国民体育状况堪忧 健康寿命排名第81位
《瞭望》文章:透视金牌与健康之议
辉煌的金牌战略背后,是并不乐观的群众体育状况。以北京为例,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健身活动支出73元,还不够看两场电影
广州亚运会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再次展现了中国举办大型活动的能力,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鼓励广州申办2024年奥运会就证实了国际体育界对广州的高度认可。在这届亚运会上,中国军团延续了20年前在北京亚运会上开创的无可比拟的实力,夺取金牌如卷席。
但这次亚运会也在中国人之间展开了相关争论,并提出一个新的课题:难道金牌就总是体育界的GDP?在金牌无限扩张的同时,能不能更多地关注已经大大落后的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而大众的体育休闲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产业从而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个待开发的大产业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着重提出:“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在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指导意见提出两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要注重全民健身,二是要重视大众体育消费这个大市场。
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3010.96亿元,增加值980.32亿元,从业人员270.69万人。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总产出99.19亿元,增加值46.98亿元,从业人员11.79万人;2007年总产出3810.05亿元,增加值1266.10亿元,从业人员301.89万人。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总产出117.59亿元,增加值58.78亿元,从业人员13.33万人。同年体育产值最高的广东达到157.27亿元,其中体育休闲健身仅占7.27亿元,而体育用品服装业高达107.99亿元。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体育产业其他主要收入,包括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中介活动、体育培训、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几乎都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有很大关联。
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首先源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这方面,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就是例证。2009年,北京GDP达到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同时,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北京已经属于中等富裕程度的城市。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比上年增长8.1%;2009年恩格尔系数为0.332,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给市民体育健身创造了更适合的条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将对传统产品以外的产品形成新的需求,这些需求涵盖人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多个方面,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和加速。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过程中,总消费格局发生变动,文化消费比例持续上升,文化消费需求就会进入膨胀期。
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得北京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高涨,体育健身意识增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健身活动支出达到73元,比上年增长30.4%。健身消费的增长促进了体育健身休闲行业的发展。2009年,北京市体育健身休闲活动领域实现增加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完善,同年,北京市拥有晨晚练辅导站4905个,与上年持平;社区健身俱乐部72个,比上年增加13个;体育生活化社区99个,比上年增加24个,群众体育工作得以有效推动和开展。
虽然体育休闲业发展迅速,但作为首都,北京在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健身活动支出达仅73元,又实在太少了。过去,普遍认识总认为全民健身对提高全民族健康意义重大,但与体育产业关系不大。实际上发达国家都把体育健身休闲业作为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之一。本世纪初,打高尔夫球的美国人有2670万,打网球的美国人有2000万。美国参加大学运动队的女生人数:1971~1972年,仅2.9992万;到了2000~2001年,达到15.0916万。美国参加学校体育运动的女中学生人数:1972年,每27人中有1人;到2002年,每3人中有1人。美国19岁以下青年登记踢足球的人数:1980年,88.8705万;2001年,390万。美国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运动,每年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这样多人次的体育休闲活动,极大地刺激了旅游、航空、水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体育用品的销售,形成了带动多条产业链的能动效应。
“健康寿命”排名第81位
中国体育健身休闲业的最大短板,在于中国老百姓体育健身意识依然不够。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192个成员国关于居民“健康寿命”(能够自主生活,能够对社会有贡献的寿命)的预测及排名顺序,其中,日本排名第一位,中国排名第八十一位。中国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是很大。
这些基本指标映衬出我们金牌战略辉煌后面并不乐观的群众体育状况。以北京为例,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健身活动支出73元,还不够看两场电影。有数据显示,青少年的学校体育不容乐观;近三年来,征兵标准逐年下降,2007年北京征兵报名者中仅有46%符合标准。北京市社科院2010年在调查北京市民休闲方式时进行过归类统计,首选的多为自娱自乐型,看电视、看书报杂志、逛街购物、饲养宠物、上网、看碟等形式,占到54.4%;“社会交往活动”如聚餐聚会、K歌、打牌搓麻、结伴游玩等,占22.2%;“非竞争性运动和游戏”包括参加文体活动、外出旅游等仅占14.8%。这映衬出体育健身休闲行业规模很小,而增长空间极大。
我国的体育健身制度化还做得不够。尽管学校体育已经有相关制度,但依然比较模糊,而且深入程度还比不上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劳卫制”和工厂、农村的大力推广。原因是综合性的,包括成年人工作压力大,学生升学压力大,而造成无暇顾及的局面。尤其不少学校怕学生在校内受伤或导致其他突发事件,完全采取了消极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
体育健身休闲业的运行机制也有待改革,目前群众体育的政府投资比例太高,民营资本介入太少,由此造成管办不分的局面依然难以撼动,使得社会化程度难以大幅度提高。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有赖于组织的严密与科学。目前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多数都是依靠行政系统推动,缺乏基层体育组织的支撑,体育组织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协同性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
国家行政学院2004年到德国考察发现,德国平均40人就有一个社会体育辅导员。我国1996年统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6万人,平均2万多人才有一个。2004年达到43万人,与总人口比例为1:3023。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要求,全国将有60万~65万社会体育指导员,即使这个目标达到了,也仅仅是1:2000。这都大大制约了体育健身休闲业的规模。
当务之急:让体育回归教育
如何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首先,必须增强民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让体育健康服务的理念被大众更多地接受,让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成为社会时尚。
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让体育回归教育。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同时他们又是现在和未来体育消费的主体。一个人对于体育的爱好基本是在学校时代形成的,因而学校的体育教育对人们日后对体育的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明白:进行体育活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之外,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与大自然接触、与他人沟通,体验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等体育精神,这是其他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要改变国内体育教育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应不再仅仅围绕着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将一些在国际上已经很流行的奥运会和非奥运会项目介绍给学生。应该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众体育制度。加强对在校学生的体育健身指导,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对于学校的体育活动,应该完善保险制度,使学校组织体育比赛无后顾之忧。
应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逐步增加全民健身事业经费支出,使其占全部体育财政经费支出的比重增加,应考虑将更多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需要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新定位体育行政机构对大众体育的服务和保障职能,进一步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政策,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要把当今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多数依靠行政系统推动,变为与基层体育组织的支撑相结合。北京市第二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个人活动”为主,“个人活动”占67.7%,在“辅导站或俱乐部”进行活动的仅占6.4%,说明北京市经常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水平较低,而北京在全国还属于好的。因此需要尽快培育健身指导,以大大促进体育健身休闲市场。
注:本文参考了金汕的《北京市体育健身休闲业的现状与对策》一文。
(文/赖勤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