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赶超战略

发布时间:2010-11-12 07:28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对毛泽东赶超战略应作客观分析

    从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赶超战略及其实践可以看出,一方面,它实现了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发展进步,其成就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另一方面,由于在实施赶超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客观实际和现实可能,也就导致了急于求成、盲目急躁乃至狂热,以致酿成了严重脱离实际的“大跃进”那样的重大失误。

    第一,赶超是后发展国家社会建设的普遍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后来者居上的现象俯拾皆是。就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情况而言,也是落后的超过先进的,例如在19世纪末叶,美国超过了英国,在20世纪初,德国又超过了英国,等等。二战后,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这些国家一诞生,就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大潮。它们与早期国家社会建设相比,“处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发展环境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政治变革引起经济变革,国家全力投入追赶型现代化、强制性工业化”。(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这就是说,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中国是世界上典型的现代化后来者,在我们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如果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建设速度,就无法缩短与前者的差距,就会永远陷入落后状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就成为空谈。因此,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构想方面提出的赶超战略,其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赶超战略无可厚非。

    第二,在社会主义中国,实施赶超战略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从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当时毛泽东采取赶超战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具有无比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奠定了制度前提。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并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样一种情况。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正确领导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提供了政治保证。党胜利地领导了一个伟大的人民民主革命,也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党的领导,“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03页。)。三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列宁说得好,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提供了精神动力。1958年当看到人民群众极大的创造力时,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写道:“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卷,第177页。)此外,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世界上一切兄弟党、一切同情者的支持,也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提供了可能。

    第三,对赶超战略要作具体的分析。有一种观点不加分析地把赶超看作“大跃进”的产物,进而对毛泽东赶超战略作出全盘否定,这是不科学的态度。诚然,这一战略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不可能不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一度陷入误区;脱离实际的赶超,也只能走向盲目冒进,最终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比如,在重视主要工业品产量(这是完全必要的)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片面强调以人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动力,忽视客观发展规律,等等。但赶超战略不是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的代名词。“大跃进”、“超英赶美”与赶超战略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赶超结下的“果”。实践证明,“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赶超战略认识方法上的错误,而不能完全归咎于赶超战略本身。问题不在于赶超,而在于赶超的方式是否符合发展实际,是否实事求是。事实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头30年的巨大成就,已经使中华民族的发展超越了整整一个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的大飞跃,这是举世公认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领导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开启了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巨轮,尽管其在实践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在历经磨难与挫折之后,我们看到的不是赶超战略的终结,中国人民正沿着邓小平开辟的正确轨道,把毛泽东的未竟之志变成光耀全球的辉煌”(李安增:《毛泽东的赶超战略论析》,《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2期。)。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取得赶超战略的成功,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历史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恢复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把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赶超战略纳入科学轨道,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推进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洪森,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山东日照276826;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吉林长春130117〕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