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红军长征为何8次改变落脚点

发布时间:2010-10-31 07:3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二、中央政治局通过黎平、猴场会议,确定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

    1934年12月14日,红军占领黎平县城。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这次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主张,否定了博古、李德决定去湘西的错误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

    根据《决议》精神,红军从黎平出发,以破竹之势,长驱入黔,连克一大片县城。12月底,红军直捣乌江边上的猴场。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再次否决了去湘西的错误意见,决过乌江去。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中,提出了红军渡过乌江后的行动方针,决定在川黔边地区转入反攻,和蒋介石的主力部队作战,粉碎敌人的“围剿”,建立川黔边新的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面前最中心的任务”。

    中央政治局作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决定,在当时是正确的,而回过头去会合红二、六军团的意见,则是错误的、不现实的。自从红军入黔后,蒋介石唯恐中央红军会走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绕道黔东北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的老路,于是急令薛岳率主力经会同、芷江一带入黔,湘军和黔军各一部向黎平、锦屏尾追,防堵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与此同时,何健会同川鄂边的徐源泉部(第10军),也加紧了对红二、六军团的围攻。因此,中央红军要回头会合红二、六军团已无可能。如果中央红军进至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则北有红四方面军,东有红二、六军团,三角鼎力,相互呼应,协同动作,有利于红军的发展。贵州地区虽然在人力、物力以及对全国政治影响等方面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这里偏僻多山,交通不便,距离敌人统治中心较远,敌人势力薄弱且派系很多,王家烈、侯之担、犹国材、蒋在珍等大小军阀割据一方,内部矛盾突出;这里广大群众极为贫苦,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因此,中央红军决定打过乌江,开辟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是切合实际的。

    猴场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三路强渡乌江,1月7日解放黔北重镇——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博古、李德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作出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进一步明确了红军长征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由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实行战略上的退却,以保持我们的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在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求有利时机,转入反攻,粉碎‘围剿’,创造新苏区,以保卫老苏区”。决议还指出,“新的革命战争的胜利,将使我们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三省广大地区中创造出新的苏区根据地,将使我们恢复老苏区”。遵义会议作出的决议,实际上是对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关于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决定的继续和发展。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