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 谭晶献唱主题曲
北京藏家马未都,最近写了一系列关于圆明园的博文,其中一篇,说那张最著名的圆明园废墟(即“大水法”一景残存的石柱)照片误导了人们,让人们误以为这里是圆明园最重要的场景,是圆明园的中心。
马未都确实很在行。他告诉我们,废墟照片上的大水法、远瀛观仅是西洋楼的一景,而西洋楼仅是圆明园的一景,地位并没那么显赫重要。“圆明园最重要的景观奉旨收入到《圆明园四十景》画册,其实康雍乾三帝的最爱还是中国文化,康熙的镂月开云,雍正的万方安和,乾隆的九洲清晏,都曾给皇帝们无穷的文化乐趣,而这些,都在那场大火中化为乌有,让残缺的西洋景独领了风骚,误导了国人和外国人。”
圆明园举行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主题晚会
原来,马未都的评判标准,是康雍乾三帝是否喜欢。“西洋楼景区的建设本是哄乾隆皇帝高兴的应景之作,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成后乾隆很是心满意足了一番,但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时间久了,洋味就开始寡味,所以乾隆帝晚年就不再去西洋楼消遣。”
马未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区别,现代许多中国人不是清朝皇帝,他们并不像马未都似的,以皇帝的标准为标准,以皇帝的中心为中心。很多人去北京开会也好,旅游也好,至少要去一次圆明园,而且很多人只去大水法看残损的石柱。我们并不是去“消遣”的——皇帝消遣了国家和人民,难道我们还要消遣自己的悲剧命运?那张废墟照片给人的印象太深,与圆明园的命运在国人心中所造成的悲剧感十分吻合,形成了“圆明园情结”,人们到这里来,是想实地印证一下积郁于心的悲剧感。这张照片让我们永远铭记国耻,我们甘愿被“误导”。
一些国人的“皇帝情结”之浓、之重、之顽固,最令人深恶痛绝。“皇帝情结”的另一端是“奴隶情结”,不做皇帝便做奴隶,不知还有不要皇帝的“第三种生活”,那就是万劫不复的奴隶——皇帝的奴隶,权势的奴隶,金钱的奴隶。
1911~2011,明年就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了。紫禁城里的皇帝被赶走有100年了,很多人心里的皇帝还没有退位。(原题:“皇帝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