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比“羊羔体”更可怕的是遇官则疑

发布时间:2010-10-26 07:00  来源:沈阳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公布,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奖的湖北官员诗人车延高在网络上成为话题人物。他的两首旧作《徐帆》和《刘亦菲》被批不像诗,更像是在写作中不停按下回车键的成品,更被命名为“羊羔体”。(本报10月21日A15版报道)

鲁奖在国人的心中,就如同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庄严而神圣。文学评奖存在争议并非坏事,这也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种需要。诗集《向往温暖》能够获奖,肯定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一文不值形同垃圾,想必评委想放水,也得顾及公众的口水。确切说,“羊羔体”之所以被质疑,文学本身的争议或许存在,但对于官员的习惯怀疑,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此次本届鲁迅奖的获奖作品共有30部,其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5篇(部)。唯独诗人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受到的争议最大。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其诗人的身份下,还有武汉市纪委书记的职务。出于对官员的极度不信任,在作品的审视上,难免会附带偏见的情感。

遇官则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公众心理。官员无论说什么,干什么,都只能有一种结论——宁可信其假,不可信其真。中国官员因为负面的影响,已经难以获得公众的基本信任。只要你是官员,或者有着官员的身份,无论你从事什么,说了什么话,都会被“有色”透视,就会被先入为主的习惯怀疑。

必须承认,在现实中,官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任“鸿沟”,官员并不屑于能否取悦公众,而公众也不主动去相信官员。这种鸿沟,是群际之间的隔离,没有缩小,愈加扩大。而这种社会症结的存在,远比文学争议的本身,更加可怕。

殊知,这种习惯性的身份偏见,并不助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拾,也无助于消除群际间的隔阂。这样做的结果,于人不利,于己亦无益。为此,当我们参与评论时,检点和反思自身的出发点,比评论水平如何还要重要。(堂吉伟德)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