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护栏当作练功房的把杆,父亲辅助女儿苦练芭蕾基本功
只要不是大雨天气,每天华灯初上时,行经大慈寺门前的市民,都会看到一位家境贫寒、上不起舞蹈班的小女孩在昏黄的路灯下,默默无闻地苦练下腰、劈叉、旋转、平转等芭蕾舞基本功。小女孩窈窕的身材、俊俏的脸蛋以及优美的舞姿常常吸引路人的眼球。(《华西都市报》10月18日)
还有另外一则报道:只要不是雨雪大风天气,每天华灯初上时,行经河南漯河市区淞江路与泰山路交叉口的市民,就会看到一对年幼的小姐妹在昏黄的路灯下,趴在凳子上写作业——如是之类的报道,给予我们另外一个透视穷困弱势者生态的视野。这样的视野让人嗟叹。
在城市中,总有这样的一群人,陋室鄙食,饱经风霜。他(她)们生活在现代文明照耀下的城市里,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生命煎熬与“剥削”无关,只与自身的命运境遇有关。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尚不能完全笼罩每一个角落,或许这就是一个光照不到的角落,并不能削减社会的进步、繁荣与文明。
路灯下的“芭蕾舞”与沉默的学习姿态,与那些开豪车住别墅的锦衣玉食一起,构成了贫富两个群体反差强烈的生存图景。在“中国富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最大市场”这些夺人眼球的信息潮水中,在财富力量席卷整个时代的语境下,我们不应该遗忘了还有这样的一群人,行走在社会的边缘,与时代几乎完全脱节——或者并不需要怜悯和施舍,但却需要直面和反思。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消费增长方式,不管是财富伦理还是制度责任,“芭蕾女孩”的另类姿态都传递出重要的信息。
值得欣慰和庆幸的是,路灯下“芭蕾女孩”的身影虽然孤独和凄苦,但却坚强而又快乐。生活虽然非常贫寒,但她仍然对未来对生活充满着美丽的憧憬。懂事的她“从来不跟班上的同学攀比吃穿,要比就比学习成绩”,勤奋的她“无论英语、电脑、还是书法绘画在全班都是排名第一”……贫困和磨难不是包袱和负累,而是磨金石,幼小的心灵没有倒下,准备用努力和拼搏去实现命运的涅槃重生。
2008年的一篇满分高考作文《他们》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记忆犹深:“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只要努力就有希望,有多少“芭蕾女孩”就有多少希望——总有这样的一群人,他(她)们正在坚持和坚守希望。这同样也是我们需要努力和坚守的东西。 (陈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