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10月13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中国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现在加息难以控制通胀,且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CPI在11月份或会上涨至5%,但全年应不会超过3.5%左右。
该不该加息,何时加息,如何加息,这不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而是决策者考虑的问题,但物价不同,物价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物价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
中国需要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从理论上讲,这句话没有多大问题。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出现一定的物价上涨是正常的,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问题在于,这一切都是在理论上说得通,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的。因为,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我们承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经济复苏情况尚不理想的情况下,把保证经济增长放在首位,这是必须的,也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如果因此而放任物价的上涨,则值得商榷。中国的老百姓不是没有大局观念,也不是不想为国家分忧。关键是,对决策者来说,不能有这样的思维和想法。
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物价上涨的压力,也并不完全来自于经济的过快增长、产品的供不应求。以房价为例,一些地方的房价之所以非理性上涨,与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政绩、追求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再以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为例,去年以来出现的多次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现象,很多都是因为监管不力,被游资爆炒的结果。如果管理者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不过度依靠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资金,而是充分调动民间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给民间资本更多出路的话,这种现象是否会少得多呢?
我们可以不惧怕物价的上涨,但不能放任物价的上涨,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要求老百姓提高对物价上涨的忍受度。要提高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忍受度,就必须先启动收入分配改革,让老百姓的收入增长能够应对物价的上涨,让老百姓在物价上涨面前有底气、有承受力。不然,没有更多的收入,哪来更高的物价忍受度?(谭浩俊 原题:没有更多的收入哪来更高的物价忍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