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它标志着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已经提前十年被突破。因此,北京市中心城人口疏解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话题。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是怎么疏解中心城人口的呢?
自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完成城市化之后,城市发展开始向郊区化扩展,“二战”后更呈现出规律性的逐年上升趋势。1950年,美国大都市区人口的59%在中心城市,41%在郊区,到1990年,这个比例正好反了过来,60%人口在郊区,40%人口在中心城市。其中1970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这年,美国郊区人口首次超过了中心城市人口,美国成为一个以郊区人口为主的国家。尽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度出现“回到城市”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前往郊区的人仍多于回到城市的人。
美国人口向郊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下:
1、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起了催化作用
汽车的广泛使用扩大了人们的生活范围,为职住分离提供了可能;电视与电话的普及,使企业和居民在郊区也能获得各种生产与生活所需的信息。
2、政府主导制造业、零售业向郊区大规模迁移是美国郊区化的源动力
据统计,1960年,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的67%集中在中心城市,但到1980年,下降为25.8%;1992年,每1000美元零售业所得中郊区占728美元,中心城市只占272美元,从1982年到1992年10年间,80个最大的大都市区郊区在零售业所占比例增长了77%。制造业向郊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是:(1)在政府主导下大量国防工业落户郊区。在“二战“期间,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一些大型飞机制造公司、军火工厂、飞机场和军营等以现代化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国防工业落户郊区。战后,联邦政府仍继续实施向郊区倾斜、限制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2)出于比较利益大量制造业向郊区迁移。郊区与中心城区比较,空间开阔、利于生产原料、商品的批量储藏、装卸和运输生产流水线的发展;地价和税收比较低;加之在郊区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使企业获得向郊区迁移的比较利益。(3)零售业随服务对象的迁移也向郊区迁移。商品零售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周边的居民,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区位不能远离居民区,同时,规模经营的规律,又使其必须选择在居民稠密、驱车进出方便的位置,于是,大量商品零售业迁至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