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工作即将开始,报名和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也已确定。10月13日以后,报考人员可登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及相关网站查询招考部门、招考职位信息、招考政策、咨询电话及招考公告等情况。(人民网10月12日)
2011年“国考”就要来了,媒体聚焦,坊间热议。据悉,将有三项改革创新举措:一是面向基层力度不减,比例将继续提高。二是拿出计划定向考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三是积极探索从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选择一些中央直属部门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这些亮点可圈可点。此前,国家公务员局也表示:公务员录用体检禁测乙肝,某地录用公务员工作有望面向残疾人……不得不说,公务员考试越来越开放。
激赏之余,笔者更感兴趣的是,该如何审视公务员考试引发的社会性思考。日前恰巧看到一个网络热传的段子,说的是每个年代的年轻人的去向:“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90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
选择到哪里当然是个人的权利,但公务员为何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竞相追逐的职业?2010年代(其实公务员热前几年就开始了),年轻人为何“要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其实,段子最后一句含糊地提到了一点原因:不失业!这只是不起眼的一方面,一旦考上公务员,其背后所衍化的高待遇、高福利让人艳羡不已。
有人称公务员考试是“国考”,是“天下第一考”,其激烈程度早已超过高考。今年,不少地方的高考录取率超过80%,高考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而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报考并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约为144.3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7.5%;参加公共科目笔试人数约为92.7万人,与实际录用数的比例为59∶1。一些热点岗位更是数千人争一个机会。前几年,人们形容公务员热的一大表现是: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本科一操场。现如今,公务员岗位俨然已成人才抽水机,把一大批精英揽入其中。从长远看,这必将产生弊端,其他行业同样需要精英人才。
当然,那么多人考公务员,难道与当下的制度性软肋没有关系吗?如果社会保障足够完善,人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还会争先恐后地希望工作稳定吗?事实上,真正有志气有想法有才华的人,有不少是不屑于稳定而缺少挑战性的工作的,但对未来的不可预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考公务员。
“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从这句话中,应看到年轻人的选择走向,还应看到当下的社会保障不足,更应看到背后潜伏的危机。(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