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办的“新世纪十年文学”国际研讨会上,一位文学评论家说:现在,“80”后绝大多数年轻作者浮在面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写的都是都市生活、时尚的生活,这让人产生一种疑虑,用一个词来概括它,可以称其为“生活的殖民”,“比如喝咖啡的生活,大多数人在写这种生活。当这样的生活成为这一代人书写的主流生活的时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50年之后,如果有人想通过这些作品来了解今天这个时代,他会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在今天都在喝咖啡。这其实是用了非常少数的人在享用的生活,殖民了更多的沉默在隐秘中的生活。但是,更大群体的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由谁来书写?”
对80后作家这种文学趣味的表现,有的文化评论给予深刻的总结:中国文学发展出现断裂,80后作家只写消费、享乐的锦衣玉食,却少写铁皮屋,忘记了社会现实中还有严峻、压抑、无奈、悲惨和痛苦的更为真实、更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其实,在80后的文学表现内容中,在他们所欣赏的文学趣味中,在他们的对文学审美倾向的追求中,物质主义一直是他们带有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和标志。对80后,有的说是“垮掉的一代“,也有的说是“物质的一代”,在这些道德判断中,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在80后一些作家的行为人格、文学实践中,所具有的市场化、商业化、消费化的这些物质主义的色彩和倾向,在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上,这些作家更喜欢从物质的角度切入,物质的价值是第一位的,它也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标准,而且他们的文学观也让他们相信,商业与文学没有界限,娱乐与写作没有区别,这表现在一些人的作品中,就是对物质趣味充满了兴趣,热衷炫耀财富,津津乐道自己的奢华生活,高调宣扬自己的品牌生活,和优渥的生活条件,乃至充溢着对物质的迷恋、崇拜与幻想……骨子里透露出浓浓的物质味道。
当然,很简单的道理是,文学中也不是不能反映物质,但是,这关键的是取决于对待物质的态度,如果以一种对财富的炫耀,富裕社会的奢华,物质自我的推崇的文学心态来表现,认为这是文学的全部,这代表生活的主流,文学的主流,那么,这就让文学彻底变成了低于人的层次、沦于物质的、划一化的、只求功利的东西……
文学中呈现物质主义的趣味和思想,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它却背弃了文学的本质属性。文学是心灵性的、精神性的,它所表现的文学美感是来源于人的精神深处、灵魂深处。一部作品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精神魅力,只有作品在读者的内心唤起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得到读者和市场的肯定。所以文学的一切,必须筑居于精神之中,让精神充盈文学的整体,我们才会通过文学直抵精神的灿烂星空……
“80后”能否撑起文坛的未来,进入主流文学?这是文学界的期望。不过,“80后”作家要具备这个历史和时代的担当,还有许多艰巨的道路要走,这重要的是,在崭新的时代语境下,他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巨人的肩膀”,在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在自己的文学中凸显历史感和现实性,需要寻找一个自己的文学信仰,清楚应该继承什么、发扬什么和探索什么,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商业化和媒体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让自己的文学理想在相对纯净的天地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