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焦点关注

如何找到“中国人的感觉”

发布时间:2010-10-12 06: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960年代,青年李欧梵“像哥伦布又发现了一次新大陆,这片新大陆,却原来就是他自己的国土,他自己的文化。他念了几年中国史,对学术界毫无贡献,却逐渐地发现了他自己。”其实,对当今学子来说,国学也是“新大陆”。凭本人直觉,国学行情已在攀升看涨,步入这条道路的莘莘学子可谓适逢其时。如香港城市大学1997年起,全校范围开设“中国文化”课程,6学分,修一学年。近年,海内外再掀国学热。当一座座国学院落成,这才发现里面少了当家的主持——国学大师。毕竟,国学血脉已断半个多世纪了,国学院易建,国学大师难出呵!

看起来,我们至少应该有限度地再竖“整理国故”之旗。如此庞大的中国文化遗产,也只有靠我们自己发扬光大。且不说古籍中凝结着东方民族特有的历史经验与价值指向,且不说“振兴中华”必须包含文化振兴,仅仅为保存和交接这份遗产,就值得我们分拨人马,专力投入,留下我们这代人对国学的思考与整理。2005年,海外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赐函嘱我朝此方向努力,殷殷之盼,深撼我心。本人驽钝,犹舢板出海,惟努力前拱而已。

无论如何,中国文化是我们的根,也只有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才能找到“中国人的感觉”。陈寅恪、钱钟书、冯友兰等“文化昆仑”级的人物,均留洋多年,十分熟悉西洋文化,洋文熟得几如国文,但他们最后的学术选择,仍是皈依国学,在中国古代文化怀抱中找到最后的价值归宿。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也实在离不开国学这条根。(裴毅然 原题:找到"中国人的感觉")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