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学术反腐:不是方舟子能解决的难题

发布时间:2010-10-11 09:23  来源:新华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去除官本位,让学术权力回归

    学术腐败“沉疴”有什么“良药”可治?

    方舟子认为,从短期看要加强学术监督,通过严肃处理对学术造假形成威慑,“美国卫生部下面有一个科研诚信办公室,每年处理十起左右的学术造假案件,不仅公开调查结果,还会对当事人进行处理,限制其在若干年内申请科研经费,学校也会采取开除等相应措施。当事人不仅在学界的名誉扫地,严重的还会受到刑事诉讼。

    从长期看,要加强制度建设,改变官本位,让学术权力回归科研人员手中。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监管政策,学风建设委员会等机构也建设起来,但学界、公众对官方机构发挥的作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

    同样是近期引起学界关注的“汪晖事件”,7月7日,数十名国内外学者发布公开信,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就清华大学教授汪晖涉嫌剽窃问题展开调查。事件发生3个多月,汪晖和相关单位都表现出惊人的沉默,没有围绕是否剽窃、调查、处理这样的顺序进行下去。

    对于这一连串学术造假事件所暴露出的学术评估乏力问题,葛剑雄呼吁:“我们需要独立学术机构的独立调查”。蔡继明建议,目前学术监管可以通过引入民间第三方的独立审查机构来保证监管的公开、透明、公平。

    方舟子指出,现在的高校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官员,一种是学者官员,前者不了解专业领域,后者因忙于处理行政事务无法潜心科研。此外,科研经费的划拨、研究基地的建设都需上级部门审批,“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架构有可能让大学成为附庸,从而难保学术、教学上的独立性、纯粹性”,蔡继明说。

   纠正学术不端,还需加强教育

    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在干细胞造假丑闻被揭露后,不仅被取消了“最高科学家”的称号,首尔大学也解除了其教授职务。相比之下,国内对学术造假者的惩处却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嫌。

    葛剑雄主张对学术造假者区别对待,“知错就改的可以不予追究,自觉将错误信息剔除掉、把有水分的数据挤干,不要让他们背上思想包袱,但对屡教不改的则绝不手软”。

    方舟子则建议在高校开设学术道德课程,教育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论文才是规范的学术论文,“除了蓄意造假的外,不少学生造假是因为缺乏对论文的规范教育”。

    “学术打假我们缺的并不是方法”,葛剑雄希望学术造假能引起全社会的警惕,例如个别家长通过不正当手段“走后门”势必对子女的弄虚作假产生影响,“脱离社会来看学术反腐是不现实的,我们期待各领域反腐力度的加大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注:文中李盛、杨凯、张颖为化名)

 

(作者:杨眉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