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传国的行为不是学术腐败,也不是学术不端,而是犯罪,从某种角度看,他也是当前学术界缺少规范这种不正常状态的受害者”,对于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方舟子被袭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委葛剑雄教授如是评价。当抄论文变成抄家伙,学术圈变成角斗场,人们不禁要问:学术这块“净土”到底怎么了?
民间打假,一百个方舟子都不解决问题
“我只是一个揭盖者,希望把真相公之于众,但造假者最终能不能得到处理不是我能决定的”。9月26日下午,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某个小区,坐在记者对面的方舟子,道出了民间打假者的孤独与无奈。
这个从事学术打假整十年的打假斗士,这一刻的神情有几分落寞,与窗外明媚的秋阳似乎有些不协调。他盯着眼前的茶几,沉默了片刻,“我不指望能有什么结果,得罪的人倒是越来越多”。
方舟子记得,他曾经向某个官方的科学基金委员会举报,有人违规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结果却音信全无。当得知被举报人顺利拿到基金后,方舟子向委员会提出质询时,一个委员回应说不需要对举报人回复,“按相关条例,机构应该对举报人答复处理结果,可结果呢?没人理我”。
事实上,即使造假者被公开揭露,也只是在赚足公众眼球后就旋风般地销声匿迹,处理结果无人知晓。方舟子对此深感无奈。
为什么民间打假揭盖容易处理难?方舟子认为如果社会监督惩戒机制跟不上,舆论监督将是苍白无力的。
欣慰的是,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方舟子”们,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尤其是与传媒的合作,向他们提供线索,借助媒体的力量进行调查”,方舟子说。
对于这个问题,葛剑雄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整顿学术不端的主体应该是政府和学校等权威部门,“一百个方舟子都不解决问题”。
象牙塔的没落,大学不能独善其身
“今天的大学和研究所已经不是象牙塔和世外桃源”,葛剑雄认为,不应该孤立地看待学术不端,单方面地提高学术道德水准是不现实的,“从根本上讲,学术造假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在学术界的反映”。
可以没有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但不可以没有独立的学术精神。然而在现今的大学校园,学术造假之风已经刮向年轻的学子们。新闻专业的李盛进入大四后就一直忙着在外实习、找工作,“哪有时间呆在学校写论文,花了500块钱找个师弟代劳,院里关注的是就业率,不会在论文上卡我们”。他的同学杨凯两天时间就拼凑了一篇论文,“天下文章一大抄,在表述上换个方式编编,结构上再调整下,基本问题不大”。毕业生张颖对论文造假现象都见怪不怪了,“花几千块钱买版面发论文的同学都有,奖学金、保研都需要这个,只要能顺利办下来,这钱花的也挺值”。这些“炮制”出的论文经过形式主义的评审后,都成了垃圾,再没有人会想起。
对于这种现象,身处大学校园的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早有耳闻。他认为,有些造假是被逼出来的,“现在高校都要求硕士、博士发表论文,当前的专业刊物显然是不能满足这么多需求的,其中就有学生通过刊物开具的虚假的用稿通知来蒙混过关的,而学校在对论文的追踪审查上目前做的还很不够。”
葛剑雄认为,学术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刺激了学术造假的猖獗,“现在教师评职称需要发论文,硕士、博士也要发论文,权威专业期刊肯定满足不了这么多需求,造假现象因而出现。”
深入解剖学术造假这一“病体”,方舟子指出,监督处罚机制的缺位使得我国学术造假的成本低、风险小、获利大,于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
葛剑雄则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体制上的官本位。他曾质疑过因受贿问题被判死缓的某银行副行长的博士学历,其在任职期间,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了某著名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而他原来的专业是历史学。葛剑雄认为,用权力换来的学位,很少不含水分。但即使疑云重重,却谁也无法弄清真相。“目前每年新增的五万名博士中,这样的‘博士’究竟占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