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新闻,笔者特意上天涯看了原帖,抱着看“黄色小说”的心理粗览一遍,随即大失所望。平心而论,其尺度比一些公开出版的小说还小。如果笔法“纪实”,内容指涉该行业,那么某些描写过于直白,绝非作者之错,实因现实如此。警方显然应致力于书外扫黄,而非以法律之名钳人之口。
某网站这一新闻后置顶跟帖是“与50亿打造文化之都的主旋律唱反调者,拘之”,被顶一万多次。我百度了一下,才发现“东莞未来5年拟投50亿打造文化名城”的消息。当时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表示“讲东莞打造文化名城该怎么做,批评也可以,表扬的就不说了。”上月真诚表态,言犹在耳,本月拘人之举,自然更令人瞠目。
文化的魅力,来自于开放和包容。不敢正视幽暗面讳疾忌医的文化,难以获得向善进取的动力,最终只能发霉变质,令人掩鼻。多元表达和真实诉求被粗暴干涉压抑的城市,恐怕只能沦为“威权文化名城”。幸而,东莞公安局回应称“可能是基层所为”,联系到刘志庚书记表态,希望真的只是基层的“私自”行为,而非上头授意的官方行为。
即便如此,舆论强势关注仍有意义。虽然,此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作家又被抓了”——重音在“又”字上。这一点,资深媒体人李海鹏曾感喟:“一位朋友说,别再做矿难报道了,那都是垃圾新闻了。这话令人吃惊之处在哪?在于它一点儿没错。公众的同情心是有阈值的,很容易厌烦,久而久之,再严肃的悲剧也会无人理会。”
第一个羁押人死于看守所的丢手绢、躲猫猫事件当然震撼,可是身边每个故事都如此模式,一“又”再“又”之后,就毫无吸引力了。矿难频仍、因言获罪、强拆致死……类似事件令人沮丧甚至绝望地无限轮回,本应速朽的时评的时效性长得令人发指,这或是媒体从业者的共同尴尬。也是底层民众绞尽脑汁翻新维权花样的不得已苦衷。早年表演性稍强的跳楼秀讨薪已过时,近来自残自戕等浓厚悲剧意味的维权,也快引不起舆论兴趣了。
置身权利四面碰壁,诉求总被压抑的社会,民众很容易悲观失望,继而虚无的犬儒主义大行于世。正是在此背景下,我们才更要执着地指出“作家又被抓”之中的荒谬怪诞。哪怕重申的不过常识,不能超乎读者期待,但只要它内蕴一种近乎清高的信念,务使社会文化法治向符合公众利益的方向转向,那么这种重复就是力之所及最有价值的行为——哪怕只是一条跟帖,一次转发,一场围观。
微博围观,宜黄事件惨胜,网络舆论传递“微观”中国的力量,再次证明评论家笑蜀所说的“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真乃至理名言。他还有个传神的比喻,将这种成本最低效力最大的公民行动,视为最艰苦的巷战。不要彻底悲观,因为它丝毫无益于社会进步。不能立马改观全局,也需要一栋楼一栋楼地纠缠,一条街一条街地拉锯,抓住能抓住的每个点,终会从点到面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种双向的公民政治训练,以舆论关注渐渐推进政府善治和社会转型。是故,“作家又被拘”,我们仍然要关注。□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