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节,受这两天最热的“巴比中国慈善宴”影响,想从“国”的层面聊一聊慈善的话题。
虽然“巴比”此行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实到巴菲特同志重金投资的比亚迪公司考察,才是这两位此行重点。言必称比亚迪的巴菲特很让人怀疑他其实是来宣传手中股票的。简单查一下,中国最近几次地震泥石流大灾,这两位连“被捐款”的消息都没有一个。
倒是与之叫板的“平民慈善晚宴”让人有了一点真正“慈善”的感觉。感觉之一是,中国本土慈善并非没有土壤,感觉之二是,中国的民间慈善还有很多困惑。而且这些困惑,一骑当先的中国首善陈光标解决不了,顶着世界首善光环的“巴比”更解决不了。
“慈善”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在《魏书·崔光传》。《说文解字》说,慈,就是爱,自上而下的爱。善,就是吉,引申为友好,和善。
翻翻历史可看到,春秋时期管仲就推行了著名的“九惠之教”,几乎就是现代慈善事业的全版本。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宋代养老扶幼事业勃兴;元兴起医疗救助;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发达……我们不缺传统。现在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缺钱。
那问题在哪?制度不完善?善款流向的透明制度不完善,税收减免制度不完善,慈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慈善组织公信力……这些都是原因,但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在“国慈”这个层面,我们还“在路上”。
和谐社会,就是友好社会。宣传慈善思想,很重要的就是让人和人之间友好。而友好是要有前提的,就是大家都能享受到国家的“爱”。
如果人民内部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一系列麻烦事儿折腾得你够呛,你会有空想到做慈善吗?如果每天开门就不得不盘算今天的柴米油盐开销,你会有暇顾及帮助别人吗?如果眼看着垄断盘剥,眼看不公平的贫富差距,你的为善之心必然大受打击;如果进公园散散步就要买上几十块钱的门票,买幢房子就要背上个30年的债,你恐怕连施舍乞丐一份饭钱都会舍不得。
说到底,仓廪实而知礼节。公民只有在物质上获得足够的保障,在心理上获得足够的公平感,才会想到把美好的东西与他人友好地分享。而这两大责任,必须由国家来承担。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国家正走在这条路上。最近几年,民生和社会保障一直是国家努力的重点,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也从未断过。胡锦涛总书记刚刚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面对噌噌上涨的房价,新一轮调控应声来到,显示了中央政府遏制房价的决心。我们身边,南京玄武湖公园、中山陵陵寝免费,进而公园全免费的决定,虽显仓促,却也至少是一种“慈”的意向。
我们绝非否定“穷人的慈善”,穷人的慈善无疑更加难得与光辉。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内心无忧、生活富足者的慈善,才是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可“传染”的慈善。“国慈则民善”,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慈善是全社会的事,不是富豪的专利。要想全社会兴起慈善之风,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必须富足而幸福。
我们的慈善之路,不需要“巴比”指出来,最需要国家层面,执政者层面的“慈”的意识的觉醒和广大——拒绝与民争利的行为,摒弃动不动就收费的“执政做生意”意识,破除可怕而可憎的垄断暴利,让全国人民得到富足而有保障的幸福。如此,则民族悠久慈善传统必然不请自回。(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