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巴比晚宴是—次慈善启蒙

发布时间:2010-10-01 17:48  来源:齐鲁晚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管算不算劝捐,比尔·盖茨与巴菲特9月29日在北京拉斐特城堡酒店举办的晚宴,主题无疑是慈善,这两位美国乃至世界顶级富人正是为此而来。

其实中国是个慈善传统深厚的国家,儒释道三教,均有与之相关的宽阔内涵。“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乃其基本出发点,用孟子的话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佛教以慈悲为本,而这种利他主义道德观的具体实践就是布施。道教思想中也不乏劝善去恶的嘉言,如《老子》一书中就有“施恩布德,世代荣昌”、“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形,呼之应声”等。

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深入人心,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问题在于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慈善概念,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民”是有阶级性的,不同时期总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外,加上对阶级斗争的日益强调,“恻隐之心”乃被轻慢。到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年来普遍的赤贫状态使人对财富的追逐近于疯狂,很难体会到,金钱只是社会运转的一种媒介,就个人而言决非生活的全部。

传统中国社会,阶层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商人位居其末,虽然坐拥金银,并不受人尊敬,所以一些有钱人要买官。即使仍用某种不道德手段,却意在得到人们道德上的首肯。早年,方志敏留下遗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但现在还有多少他的后继者,仍以清贫自傲呢?

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改革的策略后,占有金钱多少成为成功与否几近唯一的标准,社会分配出现失衡、慈善精神丧失便难以避免了。现在有人把中国企业家中少有慈善家归之于他们财富积累还不够多,无疑是荒谬的。没有多元价值观与某种意识形态支撑,那些以金钱为人生全部目的,又使尽种种手段才聚敛起财富的人,如何可能轻易地抛洒它们?说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的卡内基,把经商看作是替上帝服务的机会,这与仅仅建筑在个人贪欲上的发财是不一样的。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也都是这种清教文化的秉承者。

精神背景不同的中外富人,如今坐在一起交流慈善活动心得,是让人鼓舞的景象。我也相信,中国迟早会产生自己的比尔·盖茨与巴菲特。我们都还记得,这块土地上曾有多少公而忘私的英雄与普通民众?眼下问题之一是,像雷锋这样的人,能否在目下的经济环境与制度安排中发财?叫人欣喜的是已经出现了陈光标。就在此次晚宴上,他向比尔·盖茨与巴菲特提出,怎样把世界上的富豪们都集中起来,成立一个慈善基金组织。就个人资产而言,陈与比、巴显然不是相同级别的,但在精神上,却并不逊色。

晚宴现场,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微博中转述巴菲特的话:“我没有因为钱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出的钱却可以改变千百万人的生活方式。”难道这不是更大的幸福吗?(赵健雄)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