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晚,在五星级的北京拉斐特城堡酒店,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富豪慈善晚宴终于如期举行。同时,一顿AA制的平民慈善晚饭也在民族园快捷假日酒店举行。两场夜宴,一个主题,“慈善”作为一个新闻关键词,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变得炙手可热。
当酒足饭饱、曲终人散,回顾巴比宴的前前后后,似一部充满噱头的话剧。股神、首富的号召,劝捐的传闻,裸捐的回应,赴宴与拒宴的争议,可谓高潮迭起,一波三折,赚足了眼球。然而,热闹和喧嚣背后,一些更真实重要的问题并未得到充分关注。
曾经顶着股神光环的巴菲特、拥有世界首富称号的比尔·盖茨,何以突然成了慈善领袖?在一些媒体和机构的热捧下,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他们从财富神坛迈向道德高地的华丽转身,而对这样的事实缺乏必要的注意:在美国,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是高额累进的,当遗产在300万美元以上时税率高达55%。换言之,即便美国富豪不把一半身家捐出来,最终也会落入政府税收的腰包。当这些经济制度与捐助制度相互结合,即使是最吝啬的富豪,也会积极投身慈善事业。美国富翁的捐钱行为,固然有道德自觉的因素,但更不能否认,这种道德习惯是在慈善制度的呵护和鞭策下养成的。
以此作为一面镜子,反观中国的慈善现状,一切还刚刚起步,慈善观念、慈善制度和慈善组织等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正如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所说,当慈善大潮汹涌澎湃而来的时候,我们整个社会显得有点手足无措。时有发生的诈捐、赖捐行为,公众对善款去向的疑虑,民间慈善面临的尴尬处境,凡此种种,无不凸显了现有慈善机制难以适应慈善事业迅猛发展的矛盾,暴露了目前慈善环境的复杂。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靠名人效应、道德棒喝显然既不对症下药,也难以收到实效。
另外,在对巴比宴的聚焦中,富豪比慈善者吸引了更多的目光,捐款数额、是否裸捐又盖过了对慈善价值的思考。然而,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同样不能忽略。在美国,穷人比富人更慷慨。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美国最穷的1/5家庭平均税前收入为1.05万美元,他们将收入的4.3%捐给了慈善活动;而最富有的1/5家庭的税前收入为15.39万美元,用于慈善的收入比例仅为2.1%。
就在富豪们的慈善盛宴开场的时候,几十个平民自发组织了自己的慈善晚饭。这与其说是一种叫板,不如说是对另一种慈善力量和价值的宣示。财富不是慈善的门槛,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金钱也不是衡量慈善高度的唯一标准。最近,一个名叫郭明义的平凡好人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用一腔热血、微薄工资,做了20多年好事,帮助了许多人。郭明义们的慈善光芒,较之动辄捐资千万的陈光标们毫不逊色,同样打动人心,令人感佩。
一顿饭解决不了温饱。如何让善念浸润更多社会成员的心灵?如何让善行获得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持?如何让善款完全抵达最需要的人手中?这些现实问题,比风光的晚宴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而纷扰和热闹过后,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毕竟,中国慈善事业的崭新道路,才刚刚开始铺筑。
(李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