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中国足球的病灶在哪?

发布时间:2010-09-19 07:48  来源: 检察日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理论上,中国足协作为半行政单位,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它必须退出联赛的经营领域。可在国内,联赛的产权实际由有官方背景的中国足协完全拥有,联赛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足协拍板说了算。一家独大,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毕熙东说。

  江湖名声

  著名足球记者李承鹏曾在他名噪一时的文章《中国足球资本论》这样描述国内的职业足球:中国的足球是不是真正的职业化?不是。甚至连半职业化也不是,因为———投入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老板们根本无法按资本运营规律办事,最多,他们只是一个赞助商,通过赞助换回点江湖名声,或寻求政府的政策优惠。但即使这样,也不是真正的资本运作,至多只是官商合作。足球的“市场经济”从一开始便会遭到不断的挫折,从计划经济而来的中国足球,要达到“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的目标,真是犹如“从此岸到彼岸”那样遥远,中国足坛还没有形成“资本化”的温床。

  足球病灶:钱太多,权太大

  记者:中国足球出了这么多丑闻,问题究竟出在哪?

  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其实足球的问题,可以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来观察和思考。目前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些聒噪,法制在一些方面还不健全,老老实实按规则做游戏的是少数。比如足球圈里,守法的反倒不能成为强势群体,这就造成人们的行为不规范,别人都收钱我不收就显得很不合群,官员本身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沾染受贿的恶习,再加上足坛已经是一个酱缸了,某个人想独善其身,何其艰难。所以从整个社会的行为环境来讲,缺少一种约束机制。另外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下滑,学术腐败、造假现象严重,包括某些公务员,讲道德高尚显得很傻,用金钱和职务来衡量很真,社会教育的失败导致整个社会缺少一种有效的道德衡量标准。

 毕熙东(资深足球评论员):我们国家的宏观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转化,有政府指导着方向,有专家支招,一切都是运筹帷幄,而我们足协就不是了,主管部门领导和足协的领导都是关起门来议事,他们熟悉计划经济那一套,前几年很理想化地说改革就改革,结果一面向市场,遇到了好多意想不到的事,这些领导既不懂足球运动规律,也不懂市场经济规律,很多事出来以后不知道怎么办,习惯回到原来计划经济的轨迹,用行政干预,这样就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破坏了足球运动的规律,两规律全破坏了。所以我说,体制不改革,抓谁都没用。

  记者:足球小环境和国外有何异同?

  何家弘:《韩非子》中有一句话: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国外的足球环境为什么相对好些?因为人家违法的是弱势群体,守法的是大多数,一旦打假球、受贿赂,被查出来,处罚是相当严厉的。

  而我们国内足球领域的状况呢?简单说就是钱太多,权太大。国内联赛实行俱乐部制,企业砸得钱多,球迷支持得多,合法的钱和非法的钱都一拥而上;按理说足协作为社会团体应该没什么权力,但是中国这种体制造就了足协的权力过于大,足协官员说哪个裁判上就哪个上,说处罚谁就处罚谁。权力的滥用导致了以权谋私、拿权换钱的结果出现,而这些潜规则,老百姓是很难看到的。

  毕熙东:《中国足球协会章程》和《体育法》赋予了足协以组织、管理、经营足球职业化、即商业化的垄断性权力。足协之所以能够在足球商业化运营中扮演核心角色,根本的是,只有它能从政府那里获得特许权或市场垄断权。南勇、杨一民、谢亚龙等人,是中国足球行政垄断的一个个代表者,也是体育主管部门利益在足协的直接体现。他们既是不倒翁,又是强势和铁腕的代言。实际上,这都是体育资源行政垄断对中国足球带来的戕害。足协高官的落马,起码说明两点,腐败在各个领域存在,必须抓;体制的确有弊端,必须改。

 记者:如何根除足坛病灶?

  何家弘:足协被一窝端了这么多人,给其他人敲响了警钟。但不能停留在惩处阶段,还要查清背后的隐情,改革落后的体制,完善相关的法规。

  游戏规则越透明,权钱交易越无处藏身。比如某场比赛由哪位裁判执法,不能搞一刀切;足协任免官员,也不能搞一言堂,完全可以进行公开听证,电视直播,让足球背后那点事儿,都在老百姓和媒体前晒一晒。当然我们有自己的国情特点,不能照搬西方的某些模式,但起码在足球管理这个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可以先做一些尝试。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干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损失会很大,但从长远来看,对俱乐部和足球发展的好处是毋庸多言的。足球的社会辐射力很大,做好了可以影响其他领域,老百姓也会拍手称快。这主要取决于足协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刮骨疗毒的决心。

  “足坛反腐”最终目标应该是重建中国足球法治的规则。(王地)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