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综合评论

教师收礼,是从孔子开始的?

发布时间:2010-09-16 08:5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孔子(资料图)

    一年一度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一大话题,是要不要给教师送礼。很多家长在网上“晒”准备送礼的清单,而教育部网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学联合向全国教师发出的倡议书,倡导全国教师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自觉抵制有偿家教,自觉抵制请客送礼等庸俗风气,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

    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的礼尚往来传统的国家,这个本来不应成为话题的话题,却闹得沸沸扬扬。有的说:“不能送礼”,有的说:“必须送礼,否则……”还有的质问:“教师为什么不能收礼?”更有人认为:教师收礼,从孔子就开始了。

    苏格拉底比孔子高尚?

    “孔子当年收礼”的铁证是:《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后人翻成大白话,就是:孔子说:只要给我送十条咸猪肉,我就收他做学生。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朱子语类》说:“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脩是至不直(通值)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真宗时,讲筵说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钱’。”一句话“圣人教人也要钱”。当年“批林批孔”时,这十条腊肉成了“孔老二”的一个罪状——一边嘴里说“有教无类”,一边却公开宣称要收礼,嫌贫爱富,孔某人真虚伪!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谈到孔子时,刻意比较了他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这两位老师的风范。结论之一是:苏格拉底有教无类,并且不收学费;孔子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他曾公开声明:拿肉来,就可以成为我的学生。言下之意:苏格拉底更高尚,他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苏格拉底与孔子基本同处一个时代,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中国孔子逝世后十年的光景,两人活的岁数几乎相同,都年过七旬。孔子当年办学有个固定地方,苏格拉底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孔子是“被收礼”?

    但是,也有很多人质疑:孔子当年真的收礼了吗?质疑者主要围绕“束脩”二字的解释提出不同观点。《现代汉语词典》中,“脩”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组词“束脩”;二是同“修”。在古汉语中,“束脩”多被认为是“十条干肉”,《礼记·少仪》中说:“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这里的“束脩”就是“十脡脯也”,十条干肉。也有人认为是另外一种解释,东汉郑玄为之所下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见《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注)。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意思转而成为:“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孔子说过:“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十五岁起开始专注读书,因而推己及人。

    还有人从古汉语句式来解释孔子是“被收礼”了。这句话的读法若是“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这种意思。但是,由古人说话的句法来看,整部《十三经》里,没有任何一处是以“自行……以上”来表达的。而“自……以上”的句法则出现两次,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齿/以上”,亦即从“长出牙齿”(约一岁)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录在户口上。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龄”。因此,这句话或许应该这么读:“自/行束修/以上”了,也就是说,自十五岁以上。所以说,十条腊肉,很有可能是强加给孔夫子的,实在是后人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当然,孔子并不觉得收礼送礼有什么不对。孔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说:事君及有事求人的人,都应该送礼来尽礼仪,但是人们却往往以为是在献媚巴结。可见,收礼送礼不过只是等闲之事罢了,只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便算是有孔子遗风。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