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配方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架构。在当代社会,分配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架构,利益分配方式越来越成为制度架构的本质规定。分配是人类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强调财富生产的重要性多,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财富分配的重要性。强调生产的重要性,在物质财富极为匮乏的社会阶段毋庸置疑,但当物质财富丰富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分配的重要性便日益突显。当今很多经济与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分配的问题。现在人们关注的很多问题,不论涉及的是经济利益还是政治权利、文化追求,说到底就是要求这些利益如何更好、更公平的分配。可以说,一个社会的发展,一项制度的制定,都直接或间接决定于利益分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不同,影响甚至决定了制度形态的不同,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已成为最基础的政治经济制度。
当前,分配已成为不同政治制度是否有比较优势的试金石,也是制度之争的高地。一个国家能否公正、公平地解决分配问题是衡量制度优劣的关键,也是一个制度优势是否有说服力的最有力证明。所谓资本主义,本质是资本所有形式决定了社会分配形式,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造成近代以来社会的两极分化,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试图通过税收等手段,缓解分配不公问题,有的国家还实行了高福利制度。尽管它们声称解决了分配问题,但事实是高福利国家陷入竞争乏力,难以为继,而主要西方大国两极分化并未缓解。资本主导分配的方式,虽然能刺激生产的发展,但也必然造成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目前的制度、模式之争有一个误区,就是比较看重生产效率而不注重分配方式这个本质。判断一种制度是否有优势,最根本的不但要看能不能推动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要看是不是有利于维护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社会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社会公平尤其是分配公平问题有过许多论述。他揭示了分配不公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制度原因,阐明了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制度,为从根本上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制度基础。
实现分配公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政府在实践中努力追求社会分配的公平。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为了消灭剥削,促进公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建设都包含着对分配公平的追求。邓小平同志更是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就是分配公平的最终实现。
3、实现社会分配公平需要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对于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社会十分关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不公平感似乎还强了呢?分配不公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实践欠缺,理论不完善的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的诉求日益强烈,而新的理论解释尚未建立,无法对新的现象做出说明是一个重要原因。
要建设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分配制度,分配理论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分配理论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简单地把按劳分配作为唯一分配理论加以推崇;二是在极左思潮干扰下,把按劳分配看作是资产阶级法权,主张取消按劳分配,恢复供给制。受这两种倾向的影响,分配实践没有真正贯彻公平原则。改革开放后,分配理论突破了各种各样的教条主义束缚,逐步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对按劳分配的概念并没有新的理论解释,仍沿用固有的观点,使分配理论上出现一些空白。如利益多元的条件下劳动的形式如何界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按劳分配原则如何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垄断部门与非垄断部门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再如,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形式及二者结合过程中的实现机制等,很多问题在理论上没有说清楚,不少人对按劳分配的认识还停留在均贫富的层面。这些理论空白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产生了一些抱怨和误解。所以,不能用简单化的概念去理解和阐释复杂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