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秋季新学年起,云南省大、中学校必修“三生教育”课,即“生命、爱与性的真相”,其中包括“婚前守贞”内容。将“婚前守贞”写入教材,云南省是首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份使用云南省编写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8月31日中国经济网)
在性病已成一大社会公害的背景下,大、中学校通过设立必修课,向大、中学生传授“婚前守贞”知识,引导学生重视自我防范,这不但无可非议,而且学校应该要尽这个责任。即使不是出于防范性病的考虑,要求还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婚前守贞”,这也是利大于弊,不仅学生家长会表示赞成,其他成人恐怕也不会反对。
“贞”与封建礼教联系得非常紧密,“守贞”特指女子要守住自己的贞洁贞操。云南省大、中学校开设必修课,提出学生要“婚前守贞”,恐怕已经突破封建礼教的范围,将对其关爱作为基本出发点,使学生得到健康成长。但是要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既会受到成人行为的影响,也会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因此其“婚前守贞”教育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而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开展。
成人行为自重,为青少年学生“婚前守贞”做出样子,这是应有之义。不能因为已是成人,在性爱上就可超出法律和道德约束。青少年学生的模仿力很强,他们善于观察成人的行为,已婚成人不早婚,婚后忠于自己的伴侣,夫妻恩恩爱爱,青少年学生耳濡目染,他们在行为上就会自觉模仿,才会产生不令而行的效果。
成人要为青少年学生做出样子,并非要求成人远离婚姻,疏远伴侣,而是要求其坚守恋爱和婚姻底线,未领结婚证不结婚,婚外不可乱交异性,不能产生婚外性行为。俗话说,一个实际行动,胜于一万句空洞口号。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最大。青少年学生学有楷模,自觉践行“婚前守贞”就不再感到遥不可及。
要求青少年学生“婚前守贞”,还需要净化社会舆论环境,对影视等传媒传播性自由,性开放进行干预,将践行“婚前守贞”,忠于伴侣视为社会美德进行宣扬。社会舆论是非分明,扬美惩丑,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爱恋观,青少年学生把性自由,性开放视为耻辱,践行“婚前守贞”左右逢源,不再孤军作战,学校“婚前守贞”教育就有了雄厚的社会道德基础,青少年学生“婚前守贞”成为自觉行动,这才符合开设“婚前守贞”教育的初衷。(张永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