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阿Q”已经过时?

发布时间:2010-09-10 07: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学期伊始,语文教材收录了哪些文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6日,一则《各地中学教材大换血,看看被踢出教材的课文》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雷雨》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苏教社中学语文教材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所选篇目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而是让语文教材回归到语文、回归到人文。”(9月7日中国新闻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更新换代是一个必然。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需求。但更新换代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其表现不应该是篇目的简单更换,而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补充和发展——新兴的文化现象被收录到教材中,以丰富原有的文化审美与生态;原有的优质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以新的篇目和新的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说更新没有伤及原有的文脉,更新是一种文化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的变化与完善。否则,更新就可能损害到文化的延续性。

 从这个角度看,我赞同一些新篇章的加入,也赞成一些旧文章的删除。这些新篇章,可以在文化性、审美性上做得更好。毋庸讳言,我们的教材之前过于重视思想性,过于重视宣传教育功能,反而忽视了语文应该具有的文化熏陶和审美培养的功能,因此一些文本粗浅,主题直白的文章选入了中学教材,加之教师在讲授时对文章进行了肢解式的解读,则整个文章的意义多存在于教师的讲解中,学生们并没有感受到文章的美。而一旦文章是缺少美的,就算文章内在的含义深刻也难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他们能够记住的只是死记硬背后记下的要点,而不是心灵上的共鸣和感动。

 所以,那些缺少文化性和思想性的文章的确应该删除,这些文章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这些文章并没有必要再占据中学教材的位置。相反,那些能够传递文本美感和思想深度的文章应该代替这些文章,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素养。比如,蒙田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这些经典的作品理应进入教材,在培养、引导学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其时代性,那些完成自身任务缺少文化性与思想性的作品退出教材时,应该有这样的超越时代的作品成为学生的文化食粮。

 但是,这种增加的合理并不能证明删除的恰当,尤其是一些经典作品被删除的恰当。比如,鲁迅先生的《药》《阿Q正传》。这些作品当然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的了解,这些作品在今天的中学生看来可能都是晦涩难懂的。甚至,也可以判断,习惯于幸福生活和娱乐喧嚣的中学生也很难对以上的作品快速地产生兴趣。这些因素可能是教材编写者“痛下杀手”的原因。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几篇作品,是否应该仅仅从可读性的角度去考虑呢?可读只是文章文化性和思想性的最浅表的一个符号,可读性的后面还应该有更深层的思想性。

 所以,我们在判断这些作品是否应该删除时,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文章的文本价值决定文章的价值。对于任何文学作品来说,文本价值都应该附着在思想价值上才有具体的意义。反之,若文章的文本价值稍显晦涩,但文章的思想价值都值得汲取,则很难说这样的文章对中学生是过深、过难,应该删除的。因为,这些文章构成了文化的一种传承,这些文章依然在时过境迁之后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就像《阿Q正传》中阿Q早已成为消失于历史烟云中的文学形象,但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依旧存活于国人的心中。这种思想的针对性是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价值之一,这种思想的针对性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延续。这些文章虽然深刻,但是营养丰富。所以,对其删除应该慎之又慎。

乾羽(高校教师)

原题:课本也是代际沟通应注重文化的延续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