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战士思想”如何传承

发布时间:2010-09-10 07: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其次,从伦理社会到市民社会,关注鲁迅作品的自由主义精神气质。众所周知,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以前中国形成的是封建专制的伦理社会。鲁迅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这表现了鲁迅对伦理社会的焦虑。市民社会作为现代世界的产物,其现代性的基本品格是自治和自主。鲁迅作品强调天赋人权、自由民主、思想宽容、人格独立以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价值的思想体系,市民社会“显山露水”,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同时,鲁迅作品中强调作为原子式的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以及作为抽象的人的独立与价值,即个人本身就具有终极性价值。

  再其次,从理性启蒙到感性启蒙,关注鲁迅作品纯真质朴的儿童情结。鲁迅先生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峻的、犀利的。然而,鲁迅毕竟不是天生的战士,他自有温情的一面,像战士一样在未散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鲁迅作品注意到情绪冲动对认知的重要性,情感与趣味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于是蕴含其中的浪漫的感性启蒙是鲁迅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翼。

  “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属于20世纪,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属于未来。”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只有教科书的启蒙使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经典的不同魅力,这样才会让儿童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慰藉,让他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将经典中的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生活、对语文的兴趣留下。

 【相关链接】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概览

  20世纪20年代初-1949年

  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是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科书25篇。

  当时,边区教科书中也选入了鲁迅作品。笔者见到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厅审定、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的《中等国文》(1948年3版)第1册30篇课文中有3篇鲁迅作品,分别是《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想象的愚蠢》、《给颜黎明的信》、《一件小事》。

  ●1949年-1966年

  有资料统计,这一时期所选入的鲁迅作品有31篇,实际上并不止这些。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作品选目如下:

  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11篇;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等14篇;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1966年-1976年

  有研究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为例,指出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等鲁迅作品。

  ●1977年-20世纪90年代初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28篇,其中《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5篇为首次入选。90年代中期以后,又去掉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政论性强的杂文。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此时期,鲁迅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学术研究阶段。有的小学语文课本只有《少年闰土》一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新鲁迅作品选目有《雪》、《孔乙己》、《灯下漫笔》等15篇文章。另外,香港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作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很少,只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风筝》、《伤逝》、《非攻》等。台湾中学课本则几乎不选鲁迅作品,在最近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只有《风筝》入选。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