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你言我语

“战士思想”如何传承

发布时间:2010-09-10 07: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今年9月25日是鲁迅129周年诞辰。鲁迅虽然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肯定,但关于中小学教科书选择鲁迅文章的内容和篇目,近些年来一直存在争议,而且教科书中每次篇目的增减,都会引起不小的关注。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鲁迅作品进入中小学教材?中小学教师应该怎样解读鲁迅?透过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历史流变,在明晰了鲁迅作品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后,我们或许能更准确地把握鲁迅作品里的人物和思想。 

    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不可或缺的。

  湖南省湘南学院 吴小鸥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具有最强烈而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他一篇篇风格独特的作品里包含着始终如一的以主体性为原则的启蒙理性,与世界现代性思潮相通又具有中国特质。在20世纪20年代末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在70-80年代人们对“文革政治”利用鲁迅的回顾中,在新旧世纪之交国外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和国内一些社会因素的刺激中,都曾有人对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表示怀疑,直至今日,争论仍在进行中。

  不同时期的人们似乎都以“‘时代’变了”作为质疑鲁迅作品是否还有价值的根据。实际上,中国这样一个承载着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重负的国家,虽然近100多年来,在实现民族复兴艰难而坚毅的跋涉中,“器物”和“制度”都取得了一定的现代化,但从人的现代性素质来看,自晚清到现在,我们还与鲁迅同处在一个“启蒙”之中,鲁迅还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鲁迅作品仍然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照见我们所存在的缺失。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随着新中国对国民意识形态的规整与重塑,鲁迅作品逐渐受到高度的关注。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在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中就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由胡适、王云五、朱经农校订的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1册有鲁迅翻译俄国作家爱罗先珂的《鱼的悲哀》,第4册有《孔乙己》等。此后,国统区一些影响较大的教科书收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科书有20多篇,如散文《秋夜》、《雪》、《风筝》等。当时,革命根据地教科书中也选入了鲁迅作品,如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鸭的喜剧》、《非攻》,散文《风筝》,杂文《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比例并没有突然增加,但随着新中国政权对国民意识形态的规整与重塑,鲁迅作品受到高度的关注,如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中对鲁迅及其作品作了这样的说明:鲁迅的作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现代文学作品里占最大的分量。

  此后几十年,鲁迅作品教学基本限定在这样的阐释体系中,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一体的圣人形象从此在中学师生心目中树立起来,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有30多篇。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从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近30篇,时代性、政治性强的杂文有所减少。鲁迅那些回忆童年、缅怀师友、人情味浓的散文成为各种版本教科书的主要入选对象。鲁迅作品的总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维持在15篇左右。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