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二十九军大刀队与《大刀进行曲》

发布时间:2010-09-03 07:07  来源:人民网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喜峰口、罗文峪之战

  1933初,日本继“九一八”吞并我东三省后又挥兵南下,企图越过长城,再吞华北。为遏止日军的攻势,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主任张学良将北方各派系的军队组成八个军团,在长城一线布防。二十九军与四十军组成第三军团,任命宋哲元为总指挥,秦德纯、庞炳勋为副总指挥,负责热河以东岭南一线防务。二十九军共辖3个师,宋哲元令37师冯治安部防守城岭子—喜峰口—潘家口一带;令38师张自忠部以遵化为中心,防守龙井关至马兰峪一带;令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在玉田向安镇及东辛庄镇集结待命。

  1933年3月9日二十九军37师先头部队刚到喜峰口,发现喜峰口已被日军第14混成旅占领。此阵地原是第四军团53军万福麟的防地,因连日作战将士过度疲劳而撤退。从10日到11日37师先头部队与进攻喜峰口两侧的日军展开肉搏战,首先组成五百人的大刀敢死队,双方来回拉锯,争夺激烈。由于士兵手持大刀与日军短兵相接,使日军虽有优良的武器却不能发挥作用,此战双方伤亡惨重,五百人的大刀敢死队仅生还23人。宋哲元急调37师赵登禹旅、王治邦旅及38师佟泽光旅,直奔前线,并任命赵登禹为喜峰口方面作战的前敌总指挥、王治邦为副总指挥,共同协助作战。11日夜,赵登禹旅长率两个团从左翼出潘家口绕至敌右侧,攻击喜峰口两侧高地之日军。是夜赵登禹身背大刀,踏雪前进,由老乡带路,从后面包抄。于12日天未破晓时,抵达日军在北山的骑兵阵地和在蔡家峪、白台子的炮兵阵地。趁日军熟睡之机,将手榴弹扔进帐篷,杀伤大批日军,对逃出的日军则挥刀斩之,随后又将阵地上的火炮、辎重、粮草一一炸毁。喜峰口一战共毙伤日军六七百人,我军亦伤亡副团长以下军官14人,士兵数百人,从此打响了二十九军武装抗战的第一枪。

  日军在喜峰口受挫后,并不甘心,又企图转攻罗文峪。罗文峪是古都北平的门户,如果失守则古都危矣!负责守罗文峪的是二十九军暂编第二师刘汝明的部队。16日至17日,日军先企图夺取三岔口高地,被击退后,又以飞机大炮作掩护,向罗文峪、山楂峪和沙宝峪进攻。守军诱敌深入,待敌临近阵前,战士们由战壕跃出,以大刀及手榴弹拼杀,战况极为激烈,日军不支被迫败退。18日,日军再次进攻,守军则依托城墙、碉楼顽强抗击。日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反复向守军冲击,战士们则待敌接近时,跃出阵地抽出大刀与敌肉搏,战至傍晚,日军又被击退。午夜,守军从左中右三面主动出击,战至天明,日军尸横遍野,罗文峪以北10里内已无敌踪。喜峰口、罗文峪之战况不断在全国各大报纸报导,鼓舞了全国民心。


(作者:李惠兰 韩明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