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评论  >   史海回眸

揭秘留守延安的红色“御林军”

发布时间:2010-08-26 06:54  来源:党史纵览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939年,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中央机关各级领导都以身作则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这年秋天,中央机关掀起了纺线的高潮。房前屋后,到处响着“吱扭扭”的纺车声。萧劲光也将一架纺车搬进了自己的窑洞。他弯下腰摇了几下,那纺车发出的声响,让他追忆起儿时家中那架静卧在屋角的纺车。他伸出双手仔细端详,从来没想到这双握枪杆的手,今后要摇动纺车了。可共产党人干的事业,就是前人没有从事过的事业。他们要用最原始的纺织工具,编织出革命军队人民子弟兵的本色。

从那天起,萧劲光每天都要抽出一段时间纺线。天还没亮,他就起身摇起了纺车,到了晚上,在灯光下和月光下,他摇得格外来劲。开始,他的动作还不够协调,纱抽得不是太粗就是过细,搞得手忙脚乱,但不久,他就逐渐适应了节奏,纺出的纱也均匀起来。

1942年,杨家岭摆起了擂台。在传统的八一运动会上,增加了纺纱这一比赛项目。大院里整整齐齐排列了几十架纺车。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按男女分组,每人一两棉花,看谁纺得最快质量最好。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也来参加比赛了。评判员宣布了比赛的时间和规定,并要大家做好准备。

9时整,比赛在统一的哨音下开始,全场几十架纺车发出的“嗡嗡”响声在杨家岭上空回荡。

萧劲光与周恩来分在一个组,俩人并肩坐着,在纺车前使出浑身解数。抽纱,落纱,动作干净利索。周恩来一边纺着纱,一边时不时地看着萧劲光的动作。身材高大的萧劲光盘腿席地而坐,样子似乎有点可笑,然而纺出来的纱却是粗细均匀。

“萧司令,真想不到你这粗手大脚的人,还能纺出这般好的纱来。”周恩来不禁有些惊讶。

“告诉你一个秘密,这是我祖传的手艺哟。”萧劲光一脸神秘地说。

“祖传手艺?这话怎么说?”周恩来诧异了。

“我祖父父亲都是纺织小手工业工人嘛。”萧劲光笑了起来。

“哦,难怪,难怪,那我只好望尘莫及了。”周恩来也随之爽朗地笑了。

12时,纺线比赛结束了。

比赛结果,周恩来和任弼时纺的数量质量都很好,他们被评为纺线能手,并决定把他们纺的线送到边区工农业展览会上展出。

周恩来对有“祖传秘方”的萧劲光说:“看起来,我这是后来居上了?”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斌
分享到:

金山论坛】 【返回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内容页统计代码